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礼孝为先 [复制链接]

1#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 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鞠我,顾我,携我,长我育我,欲极之德……"意思是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对我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
"十月怀胎娘遭难,
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
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
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胆,
好似钢刀刺心肝。
把屎把尿勤洗换,
脚不停来手不闲。
每夜五更难合眼,
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
情愿替儿把病担。
三年哺乳苦受遍,
又愁疾病痘麻关。
七岁八岁送学馆,
教儿发愤读圣贤。
衣帽鞋袜父母办,
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愤,
先生打儿娘心酸。
十七八岁订亲眷,
四处挑选结姻缘。
养儿养女一样看,
女儿出嫁要庄奁。
为儿为女把帐欠,
力出尽来汗流干。
倘若出门娘挂念,
梦魂都在儿身边。"
千辛万苦都受遍,
你看养儿难不难。
    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
  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人们最高尚的行为就是孝。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亲就象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也象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它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老人不仅要物质上供养,而且要尊敬,使他们精神愉快,不然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孝的内容除了"养"和"敬",他又提出"谏诤"。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自身於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也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
    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都不过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光芒。孝的本意是好的,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我们应当还孝的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加以提倡。
    二、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
    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辛苦劳碌一生,做出贡献,如今他们年老了,力衰了,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幸福愉快地度过晚年?这是摆在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已经制定了"党政领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指导方针,确定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老龄工作体系,并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们对老龄工作还不那么重视,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着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特别是有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有些人的做法简直天良丧尽,令人发指。有些人虽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赡养,但没有注意精神慰藉。老年人因为孤独、疾病、受虐等原因,自杀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那些违了法的不孝之人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更多情况属于道德范畴,只有用孝道来教育、感化他们,使之尽儿女的责任,让老年人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度过晚年,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
    我们的儿童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庭形成了四个老年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一个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道德高尚,成就大事的人。
    我们的社会需要孝。我国正在实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目前的情况是,市场上假冒伪劣的东西仍然猖獗,诚信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依法惩治,打假;另一方面,要对国民加强诚信教育。诚信和孝道其实是相通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做假的。因而,在国民中进行孝道的宣传教育,对于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我们的国家需要孝。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以法治国,也需要以德治国。德治的"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老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稳定。而孝,正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剂良药。在目前的家庭中,总的看,关心下一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关心上一代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因此我认为,以德治国也应当注意从家庭入手,从孝道入手,尔后延伸到社会、国家。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都是孝子。
    三、弘扬孝道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孝是人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既然当今时代需要孝,我们就有责任弘扬孝道,把历史传统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使之发扬光大。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教养百端,惟恐不能成人。及至成立,有所建树,而父母已几衰老,甚至椿萱见背。菽水承欢,莫报万一;昊天罔极,徒悲何益!


(一家三口曾高兴的去风景区坐电缆车,可是在中途,电缆车却突然从高空坠下,在坠地的一刹那,父亲用坚实的手臂高高举起了他的孩子。是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给了他生的希望。爸爸妈妈永远地离他而去。这一幕被歌星韩红亲眼目睹,回家之后,她含泪写下了《天亮了》这首歌,而现在她成了那个孩子的妈妈。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武汉。一辆疾驶的汽车突然失事,全车的人几乎无人幸免。可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却突然爆发出一个孩子的哭声,而人们却只看到了他父亲的一双手,那是一双笔直伸向窗外早已僵硬的手。
湖北监利县发生了一场火灾,一家三口躲在房子里无处逃身。当人们发现他们的时侯,这对父母的身体已烧成炭黑。可在他们紧紧捆绑的怀抱里,他们的孩子还在均匀的呼吸。
一双高高举起的手,一双毅然伸向窗外的手,两双紧紧搂抱着的手。这一双双手早已在亲情的世界里定格!
一切都象写出来的童话,可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亲情,让我们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亲情;年幼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年少的我们也曾在亲情的世界中因惑迷茫。可今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我们的血深深相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天下所有的儿女都能珍惜父母的一片苦心、真心和爱心。并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