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热俏国学教育,读经,弟子规,这种现象... [复制链接]

1#
儿童读经和背经,是源于古人发现在13岁前人的记忆力是最发达的时候。所以在蒙学中让幼儿读经背经是古代蒙学方法之一。传统国学对于儿童的教育讲究蒙学养正,除了读经以外还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礼仪举止。所以弟子规主要是仪轨,也就是生活常识和生活习惯的培养。至于”经“在国学中所指的是不变的道理,也是前人的人生经历。幼时读经是为了日后生活中,时时参照,自然会受用终身。
中国古代国学蒙学教育最早起于三代(三皇伏羲,炎帝,黄帝时期),在夏商周的时候就有专门的教育机构称为“小学”。“小学”一词与“大学”相对,一个是少年儿童“小人”之学,一个是大人成年人“大人”之学。
而古代小学学习的内容就被称为“小学”,在春秋战国之后已经遗失。直到南宋由朱熹重新编撰了《小学》一书。《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
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
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鉴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伦、敬身三纲目。鉴古,按三个纲目记载夏商时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嘉言和善行则是按三个纲目记载汉以后贤者的嘉言善行:这三部分都是相对应地实证内篇的论述的。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立教的目的是为了明伦,敬身也是为了明伦。什么是明伦?明伦便是明人之伦,便是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人之伦理不明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混乱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学者必须以明伦为学。
从这里的内容不难看出,古代小学教育的核心是以生活教育,行动教育为主。也就是论语中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而当今的教育把生活和人生教育放在了末位,一味强调学文,以识字多少,看书多少当做有文化。实在是与中国国学教育宗旨背道而驰,差之甚远!
教育的价值不是为了通晓文字,而是为了通过书本掌握知识,明理而行之,终生受益。仅仅识字,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做一个自强不息,弘毅之人,才是国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