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道,所行道也。从辵(chuo),从首—《说文解字》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原意是道路,行人之路,后逐渐引申为支配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法则和宇宙间事物的本原、本体。 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四书集注》原意为正道而行,也有心中有所得的意思。德者,得也,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行了道之后,内心中得到的领悟和收获,引申为品德、品质

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既包含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

《道德经》对道德的论述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