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的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1#
在了解了学习的真面目之后,我们就要来看看荀子是怎么样总结学习的途径的了。
首先,荀子提出了“学莫便乎近其人”[ 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中华书局,1988年 劝学篇
]的理论。也就是说,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道路了。虽然有上古先贤给我们留下的《诗》《书》《礼》《乐》等经典的著作,但是都离我们太远了,未必切合现在的实际,其中也没有详细的阐明其义理。只有效仿良师益友而学习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通达世事。而如何选择良师益友,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只有处在是与自己生长的环境下,才可以防止自己内心的波动,防止走上邪路。“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其次,“学之经莫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中华书局,1988年 劝学篇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向高明的老师朋友请教,其次便是尊崇上古先贤所指定的礼法,从古代圣王那里追源溯流,寻找仁义的根本,就像是提起衣服的领子,五指弯曲去拉他,这样被理顺的绒毛就不可胜数了。反之,如果不遵从礼法,只是空谈,就好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水的深度,用戈矛去淘米,用锥子去代替筷子吃饭一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所以,遵从礼法,即使不能明白道理仍然可以称作是遵循礼法的读书人:反之,即使可以明辨是非,也不过是一个散漫不自检的人。遵循礼法也被荀子说的如此重要,似乎不遵从礼法就与禽兽无异,那么具体该怎样去遵从礼法呢?“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中华书局,1988年 劝学篇
]即对于不合礼法的事情,不过问,不回答,不倾听,不诉说。只去接待符合礼法的请教者,与可交谈之人交谈,与能倾听之人诉说,做到不浮躁,不隐瞒,不盲目,而谨慎的对待前来请教的人才是合乎礼法的君子之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学习要达到彻底才算得是善于学习的人。“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为善学。”对于天下各种事物不能融会贯通,对于仁义不能专一,就不叫善于学习。“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统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即君子懂得做学问不完备不纯正是不能够被看做是完美的,所以要不断的诵读诗书,用心思索融会贯通,把良师益友作为榜样,去设身处地的做,除掉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识。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在本章中,荀子运用的大量的笔墨,结合实例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都向我们说明了坚持的重要性。不论是跟从良师益友学习圣人之道,还是遵从礼法仿效上古先贤,亦或是诵读《诗书礼乐》,都需要我们把浮躁的心安抚下来,从每日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良师益友的每一句劝诫,从上古圣贤的每一个姿态,从书中的每一点墨香开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学习,去领悟,去收获。只有这样下去,不论我们是骐骥还是驽马都可以到达我们期许的君子之道,修正其身。为开启圣人之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荀子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而其所说的学习也不单单指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一点点知识,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为人处世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鼓励人们多学习,从学习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从学习中体会传统道德的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