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康德的道德哲学 [复制链接]

1#
    第一个层次是从通俗的道德哲学来看 , 康德认为讲道德首先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出发 , 人们最日常的道德生活就是议论别人 ( 嚼舌头 ) 。在日常生活中最喜欢对他人议论、 做出道德评价的就是那些长舌妇 , 在一般情况下 , 人们是非常厌弃那些长舌妇的行为的 , 但是康德却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 , 他认为对这种行为( 嚼舌头 ) 不要单纯进行道德批评 , 而是应该客观冷静地去看待。通过这样一些长舌妇议论人、 制造流言蜚语的现象 , 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 , 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这种所谓的议论人的现象 , 恰好说明了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尺。康德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发现了一个细节 :就是人们总是会对别人做好事的动机提出苛刻的要求。据此康德发现了一个原则 , 即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 为道德而道德 , 为义务而义务 ” , 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感性的现实目的。康德从中提炼出了一些日常的道德规则 , 并且举了四个例子来加以证明。第一个例子就是“ 不要骗人 ” 。一个人做生意 , 童叟无欺 , 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诚信。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 , 但还不一定是值得敬重的 , 因为商业诚信是带来利益的。值得敬重的是什么人呢 ? 他能把“ 不卖假货 ”当成一条道德原则来遵守 , 以至于哪怕他的店子倒闭也不卖假货 , 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值得敬重 , 是道德行为。第二个例子就是“ 不要自杀 ” 。康德认为人不去自杀是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但是有这样一个人 , 他的生活非常痛苦、 甚至是生不如死 ,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仍然不自杀 , 坚强的活着 , 那他的行为就是值得敬重的 , 他的“ 活 ” 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第三个例子就是“ 发展自己的才能 ”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才能 , 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 , 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 将其作为自己的义务 , 这也是道德行为。最后一个例子就是“ 帮助别人 ” 。你要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回报 , 而是一种义务 , 这也是一种道德的行为。这四个例子并不是随便列举的 , 而是按照一种严格逻辑顺序编排起来的 , 代表着四种不同的道德境界 : “ 不要骗人 ” 和“ 不要自杀 ” 是一种完全的义务( 消极的义务) ,“ 发展才能 ” 和“ 帮助别人 ” 则属于不完全的义务 ( 积极的义务 ) 。所谓完全义务就是你绝对不要去做的 , 没条件可讲的 , 而后面两个是不完全义务 , 在某些情况下不去做是可以原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