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思想有什么现代价值? 内在的信仰与外在的承认相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同时具备,孔子“仁”思想是一具有汉民族特点的理性精神。并没有高深的玄理,也没有神秘的教义,孔子对“礼”的规定解释,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孔子“仁”思想已经构成中华民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能够或消化掉或排斥外来的侵犯干扰,而长期自我保持延续下来,有了一种可以经过转化而成为现代价值的可能性。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为实现孔子“仁”思想的现代价值奠定了理论原则。在现代,要实现孔子“仁”思想的现代价值,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思想可以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尽管儒家思想遭遇到了最为猛烈的抨击和批判,但在如何救亡图存,“中国走向何方”等等尖锐激切的思想变局中隐含着的核心,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于传统儒学的现代解读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已经有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从公民社会这样一个视野,也许可以获得对于孔子“仁”思想的现代价值的一些新的解读:从政治层面,孔子“仁”思想隐含着一种权利观念,可以用来克服现代人的政治冷漠症;从伦理层面,孔子“仁”思想对秩序或程序公正的服从,是公民社会里的公民所需要的;孔子“仁”思想的对等义务观中的德性思想对民主政治的运作很重要。但孔子并非仅仅提倡一种相互性的对等义务关系。孔子“仁”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越往后发展,越强调一种片面性的服从关系,形成了中国几千年的臣民意识传统,是中国进入公民社会的一个潜在的巨大阻力。因此,基于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思想,要使我们从传统的臣民意识转换为现代公民意识,还更多的需要突出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参与意识。在公民社会中,孔子“仁”思想所依附的“礼”已不复存在,因而实现孔子“仁”思想价值的制度就消解了。要实现孔子“仁”思想的价值,就必须作出制度上的安排。因此,在培育我们的公民社会的同时,必须加强民主政治的建设。在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下,孔子“仁”思想的传统才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