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 ,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学术思想:① 兼爱非攻 ② 天志明鬼 ③ 尚同尚贤 ④ 节用节葬 ⑤ 非乐 ⑥ 非命
政治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军事思想: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Ps: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相比百家争鸣的各位学者,他更贴切地了解底层百姓疾苦。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他的不少主张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墨子主张节用,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在这一方面,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在学识方面,墨子认为不应简单接收,而应消化并融会贯通加以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人性如丝,必择所染。
名言: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