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理解“中庸” [复制链接]

1#
“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德行,千百年来不过廖廖数人可以接近或者达到。但国人平常语境中,似乎“中庸”又成了最易获得的品行,人人具备,以至于还要尽量地避开,何以故?此所谓“中庸”非儒家之“中庸”,实乃一种“折衷主义”罢了。上面还有人言“中庸”是一种完美主义,倒有点接近但实则似是而非。“中庸”是一种德行,也是儒家所设定的一个人所能达到一种最高人生境界,而不是什么主义,亦不是行事的方法。

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生的最高道德准则,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达到了道德的境界应该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中庸。也就是说,中庸是儒者行事的最高法则,用哲学讲就是指导行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对“中庸之道”的阐发是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中庸》还赋予中庸以“中和”的新义。所谓“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谐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认为,这种无偏无倚与和谐的状态是天下根本的共同的法则。

“中”作为一个普通的词语,并无难理解之处,如人常说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但儒家著作《中庸》中的“中”已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如同《老子》中的“道”一样,并不可单纯地用字面意思来理解,欲知其为何物,还应回到文献本身。《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换言之,“中”在《中庸》中是指天所赋予而人所固有之“性”。
分享 转发
TOP
2#

一说起中国人的性格,很多人想起的就是“中庸”二字,可以说,这是被误解最多的两个字。包括鲁迅,也有这种误解,他说“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又说“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常常自命为爱‘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细察鲁迅言下之意,他反对的其实是被庸俗化的中庸之道。说得多了,中庸在白话中,便成了略带贬义的言辞。它的真意,人们反而不愿探究了。中庸在儒家,是一个核心理念。最早提出“中庸”二字的,是孔子,但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过明确定义。《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孔子视中庸为一种德行,且是至高的德行,不过民众很久未曾拥有了。中庸乃孔门心法,孔子肯定传授过,只是未见记录而已。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忧虑道学失传,或传久了出现偏差,于是写下《中庸》。《中庸》因收入《礼记》,才得以流传。北宋的二程很推崇《中庸》,到朱熹时,《中庸》因被列入“四书”,成为历代学子的必读书。然而,最早误导人们理解中庸二字的,却是朱熹。朱熹在《中庸章句》开篇,就作了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 这样一个寻常释义,使后人往往忽略了中庸的真正内涵。朱熹后面引用了程子的解释,就要完整得多:“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今人多认为中庸的“中”,是折中的意思,其实是误解。这里的“中”是公正、适当的意思,所以称为“不偏不倚”,所以才能成为“天下之正道”。“庸”也不是如今理解的平庸或不高明。在古汉语中,“庸”有“用”和“常”的意思。不要小看了“常”字,古人认为只有天地日月四季的运行,才是不变的常态和常规。所以程子用“不易”来解释“庸”,“不易”就是不会改变的规律,所以才能称为“天下之定理”。同样,五谷之食、布帛之衣,这些伦常日用,也是人类万古不废的常态。而“庸”巧妙地结合了“用”和“常”两字的含义,说明孔子倡导的是一种人人可以实践、而又符合自然常规的行为生活。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意思是:真实,是自然的法则;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实行真实的法则,不必勉强就可以事事合于天下的正道了,不用过多思虑就能寻找到天下的真理了,从容不迫地事事合于天下正道,这就是圣人了。纵观《中庸》全篇,求真其实“中庸”的第一要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率性之谓道”、“自诚明,谓之性”等观点。原来儒家的中庸之道中的“慎独”观、“诚明”观,强调的都是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只由从这种内在诚性而发的道,才是“不可须臾离也”的“道”。中庸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哲学理念,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详述的。简单说来,它就是寻求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它即是最高德性,又是一种美,因为它的追求对天、地、人三者来说,都是公正而适合的普遍行为状态。同时,它期望在人类精神中建立起来的这种不朽法则,也是惯穿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大道。钱穆对中庸也是这种见解,他认为中庸之道,如果一定要强调两端的话,一端在至远的天,另一端则是内在的自我,只有执其两端而达到中和了,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鲁迅嘲讽的“中庸”之道,其实也是儒家所反对的。《中庸》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把这种“反中庸”的人称为“乡愿”,就是永远抱骑墙态度和走中间道路的老好人。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历代大儒常常强调“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儒家韩愈因谏被贬,范仲淹更是三谏三贬,他们却因此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维护良知与自己人格尊严的榜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