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辩证到无为 [复制链接]

1#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出了‘有’与‘无’截然相反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同时指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明示了有与无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想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老子在这里又举出八对相反相成的例子,并强调这是”恒”也,不变的客观规律也,自然法则也,”奥”“妙”之所在也。也就是说,对立统一关系是不变的客观规律。《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玄黄之玄指天,黄指地。玄牝指公母,指阴阳。老子告诉人们,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之所以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是因为阴阳对立统一的缘故,”反也者,道之动”。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谓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进一步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完整的事物一旦产生(当然是无中生有,道生万物),它就会出现相反相成的阴阳两个方面,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例如人分男女,社会分阶级,自然界分天地。二生三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冲气以为和。男女和而生男育女;社会和则国泰民安,工农业蒸蒸日上;天地合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万物生焉,这就实现了三生万物。反也者,道之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和《易经》的思想何其相似,规律分割”阴”“阳”而万物在”阴”“阳”相互消长的环境之中运动发展而生生不息。也许《道德经》的辩证思想本就是是易哲思想的发展与延伸。

老子认为人类社会虽然是有思想意识的人组成的,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却是有自己的一定的规律的,”独立而不改”。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即使在这一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在表面上总的说来好像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人们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期望的东西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相互矛盾,或者是这些目的在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实际行动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这样,历史事件总的说来似乎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由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老子同样指出:”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培或隳。”老子告诉人们,国家是一个神秘的器物,不是任由那一个英雄人物随意把玩的。国家也是象天地万物一样,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培或隳,都有自己的固有规律。”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老子发现了这个规律,那就是上层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统一,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临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也不伤人也。夫两不相伤,德交归焉!”老子是说,只要国君一心为民,属下官僚也不会随意伤民,当然老百姓自然也会拥护君上。这样,上下融合一致,德交归焉,自然就国泰民安了。怎样才能做到其神也不伤人呢?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则大治无割。”散碎的东西只能用容器才能盛装。一片散沙的人民群众也要用一个容器盛装,这个容器就是国家。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有起用那些以道临天下的圣人,才能做到上下”德交归焉”。因为天道圣人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瞩耳目焉,圣人皆孩之。”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同百姓心连心,善待民人,倾听民人的心声,做老百姓的公仆,俯首甘为奴子牛。《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万物将自正。”候王若能以道莅天下,万物将自正。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四十八章:” 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上层统治阶级要做到不劳人,不扰人,不伤人,不害人,给人民一个安定的,自得其所的生活、生产环境,进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目的。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老子希望圣人出世”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八十章老子把我们带人了诗的意境,展示了一幕小国寡民安详的乐居生态,总结为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人间仙境是多么美啊!老子提出了用”无为”的思想去构建一个”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美丽世界。然而这样美丽的社会究竟存不存在?它是否会一直这样美丽下去?其实翻开历史是有这样一个”美丽世界”存在的。它的名字叫”宋”。宋太祖开国就定下了官员不得涉商的规矩,权力集中在中央,地方官员没有实权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大多在家研究诗词歌赋,但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却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一个巅峰。然而民间经济鼎盛、封建官僚”积贫积弱” 导致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国家无力抵抗外族入侵,”从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最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终究倒在了蒙古铁蹄之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