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儒学派产生之后,便打出了仁的旗帜。仁的观念,最先可能并不由儒所提出,却为儒所吸纳、改造与推扬。 儒家看中仁、选择仁,又并不完全出于偶然,而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所以,理解儒家的观念,践行儒家的教义,一定要首先弄懂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关。只有理解了仁的历史起源和最初意义,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儒家特别强调必须宽待他人、厚爱他人,进而能够把天地万物都视为与自己具有同样情感意志、可与对话和交流的对象。
《诗经》中也曾提及“仁”。《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赞颂“叔”美好而又具有仁德,俊秀而又有英武之气。《齐风·卢令》云:“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称赏猎人既漂亮而又怀有仁德。这里的“仁”,已与“美”并列,指涉一种既合乎审美标准,又包含好善仁德的行为风格。
孔门儒学中,仁的意义尽管非常复杂,而难以作出一个令所有人都能够信服、满意的统一界定,但将爱人作为其首要意义,应该并无异议。爱人,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是孔子之仁的最基本规定,是仁的第一义,是儒之为儒的本质所在。《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儒家之仁的最基本规定和最底线的要求。《大戴礼记·主言》中,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荀子·子道》中,子贡说:“仁者,爱人。”《淮南子·泰族训》说:“所谓仁者,爱人也。”于是,爱人是为仁、达仁的第一要务。孔子把仁规定为“爱人”,看似简单易懂、直接明了,实际上用意却非常深刻。对于人类的每一分子来说,爱是一种发动于内心、反映于自我意识的性情,质朴而原始,人人都有,谁都不缺少,而且人人都可以随时亲历和验证,无须解释和说明。并且,仁乃人与人之间之真情厚意,仁也是人际社会性的内在规定因素,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仁而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