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孝 [复制链接]

1#
“24孝” 一、虞舜孝感动天 二、老莱戏彩娱亲 三、郯子鹿乳奉亲 四、仲由为亲负米 五、闵损单衣顺母 六、曾母啮指心痛 七、刘恒亲尝汤药 八、郭巨为母埋儿 九、江革行佣供母 十、蔡顺拾椹供母 十一、涌泉跃鲤奉亲 十二、黄香扇枕温席 十三、董永卖身葬父 十四、丁兰刻木事亲 十五、陆绩怀橘遗亲 十六、王裒闻雷泣墓 十七、孟宗哭竹生笋 十八、王祥卧冰 十九、打虎救父 二十、吴猛恣蚊 二十一、黔娄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奉亲不怠 二十三、寿昌弃官寻母 二十四、庭坚涤秽事亲
分享 转发
TOP
2#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TOP
3#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
TOP
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