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观问题 [复制链接]

1#
中国伦理思想中关于人生的目的、意义和理想的问题,反映在生与死、荣与辱、义与利、义与命、理与欲、群与己以及行为准则、人格理想等问题的讨论中(见人生观)。其中有几种类型。墨家主张积极有为,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视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他们斥“命”颂“力”,“摩顶放踵”,“备世之急”,虽牺牲自己身体亦在所不惜。儒家的人生观也具有积极有为的特点,他们充分肯定人生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有义”视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而“最为天下贵”的根本标志。因而把知义、求义、尽义,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圣人”,看成是人生最高的目的,并把实践仁义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义务。他们主张“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认为只有“尽其道而死”才是对“命”和人生的正确态度。儒家人生观的主要目的虽然在于引导人们为封建地主阶级去“卫道”、“殉道”,但也曾激励进步的志士仁人为“天下兴亡”、民族大利而献身,产生过积极的作用。道家提倡一种以“保身”、“全生”为宗旨的人生哲学。佛教视人生为“苦海”,主张超脱尘世,以求“来世福果”,这是一种悲观出世的宗教人生观。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生观,孙中山“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革命人生观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