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中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也是道德本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以后的儒家,一般以善恶论人性,提出“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性三品”、“性善情恶”等主张,认为人所以或善或恶,其根源就在先验的人性之中。法家认为人不可能为善,主张人性“自为”(利己)。告子则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或恶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否认有先验的善恶规定。道家视“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为人性之本然,并以此作为所谓“至德”的根据。中国伦理思想中所讨论的人性善恶问题,还涉及到性与情、性与命、性与才等问题,这些讨论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道德状况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关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在探讨道德的本原时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有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制约着社会道德状况,如《管子?牧民》中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