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孔子说: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2】在实行人治的古代社会, 帝王将相的道德对国家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稳定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若帝王将相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国家将不长存,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反之则国富民强。若帝王将相初时具有较好的品质, 但不注重坚持道德修养, 则国家将由盛转衰, 人民也由殷实转为贫穷。历史上, 王朝由兴盛繁荣转入衰败灭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混乱年代,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着眼于封建贵族的自我修养,即所谓“君子之德”, 希望国君大臣们能按照他的主张实行“仁”政,可惜当时的历史没有给他太多的实践机会。继孔子之后,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政思想的同时, 又提出“知其性, 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的观点【3】,认为人性先天是善的,于是他把人性作为道德修养的直接根据。
与此同时, 儒家学者不仅认识到了国君的道德修养对国家、人民的重要性, 也认识到一般民众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孔子说: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4】对一般人来说, 道德修养也是立足社会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德不孤, 必有邻。”【5】只要是有品行之人, 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与他相交往, 有德之人“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6】
在现代社会, 良好的道德修养对现代领导者同样必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领导者, 善于体察民情, 关心人民大众,勇于自我批评, 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 不断反省自身, 就能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文化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只有良好道德的领导才能得到人民真心拥护, 使人民自觉自愿地团结在这些贤明领导的周围, 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即使对一般公民而言, 道德修养也是必要的。虽然现在个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个人似乎脱离社会, 可以仅凭高新技术就能通晓天下事, 满足各种需求, 而无须与他人进行太多的交往。实际上, 这是一种误解,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松弛,相反, 而是越来越密切。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只是从以前的直接面对面接触转为隐藏在各种网络、通讯设备之后的无形方式。因此, 仍然需要每个人注重自我修养, 保持与他人的和谐, 这样才能为社会所接受。诚如先哲所言, 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 有才无德与有德无才都是有缺憾的人才, 都不是能担当大任的真正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道德与文化技术都具备的全面人才。只有德才兼备, 才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