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绝;在世界古大国中,唯有中国五千年基本保持国家统一。究其原因,我们以为,这是独特的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造成和决定的。中国上古三千年创立了礼文化,春秋后出现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思想文化,汉代传入了佛教文化,辛亥革命后兴起了革命文化。除外来的佛教文化外,其余皆为本土的文化。这些文化各有所重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历史进程。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两种主要形态及其属性
1.“礼”是中国社会走向文明的文化标志,是人类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化体系
中华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夏王朝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作为调整阶级关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需要,“礼”随之创立和诞生。正如钱穆所说:中国文明自上古神农、黄帝、尧、舜、下及夏商周三代,禹、汤、文武、周公,当已有二千年以上时间,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已经成熟。什么是“礼”?《说文》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也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礼”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体现,表明人类社会第一次有了行为规范礼仪。
“礼”文化的形成和出现具有重大意义。“礼”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礼”是夏商周三代创造的文化积成,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开端的文化标志。“礼”亦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比较成熟比较系统的文化形态,从此人类第一次真正有了高于动物界的形而上的东西。
夏商周“礼”文化和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什么联系?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一学不得了,他发现了古代“礼”文化之大美。“殷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可是孔子又发现这个“礼”文化有濒临灭绝之危。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孔子痛心疾首,激起他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决心挽危救失,传续绝学。于是他搜寻于败垣,拜访于乡野,或见隐贤,或得遗篇。辑片简以成册,拾残缺而补章,终于搜集整理出《书》《诗》《礼》《乐》《易》五部古籍典章,使中国上古三千年文化瑰宝遗存得以见之于后,世传之于后人,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