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中提到的孝、悌、让、恭、靖、宽、恕、忠都属于礼的范畴。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对“礼”的相关阐述,旨在探讨一下孔子的待人处事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尚礼,说到孔子的“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克己复礼”,他推崇周礼,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确实孔子主张践行周礼,有其局限性,但是孔子礼的思想包含很多方面,其中的某些思想还是很有现实参考价值的。譬如孔子说礼是用来达到和谐的,是协调人际关系用的。我们合宜的运用礼仪礼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很重要的。这里就从孔子的待人处事之礼来阐述一下。
我觉得在孔子待人处事之礼中最能够感同身受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以从多种角度理解:首先是最不好的一种情况,自己不喜欢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譬如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不要理所当然的要别人来做,只挑自己喜欢的不管他人感受。其次,对自己来说没有价值的东西在赠与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别人真的是需求者,也不能真的把自己看成是给予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好像在施舍他人似的,而要询问他人是否需要。这句话对我们来说非常具有警惕作用。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长大的,周围所有的人都让这我们,都宠着我们,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所以我们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换位思考,也不懂得体谅他人,只想自己所需要的,从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所以我们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自私的代名词。虽然用“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来概括所有的80后、90后,有点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的感觉,我也觉得我虽然是90后,但我不是很自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确实不懂得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或许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自己,我们会变得可爱的很多。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是一种魅力,我们应该也能得到他人的投桃报李的待遇吧!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样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顺于你了。孔子用这句话说出了礼的力量:可以天下归心于你。礼在人际关系中就是有归心的力量。
孔子的待人处事之礼还包括在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面前的谈吐、举止礼仪。《论语》中就有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孔子在家乡的时候,为人温和而恭谨,表现出好像不太会讲话的样子。而在朝廷上,却侃侃而谈,语言流畅,只是很谨慎。同时,孔子上朝的时,在下大夫说话的时候,温和欢愉;跟上大夫说话时,恭敬正直。有君王在的时候,举止恭敬,威仪适度。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说话有不同的表现,在跟不同身份的说话的时候,态度、行为举止俨然不一。虽然孔子的言行举止,并不值得我们今人依样画葫芦的一一模仿,毕竟时代不同了。有些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甚至有些迂腐刻板呆滞,但是孔子尚礼的精神,值得我们关注。他确实教了我们要在不同的场合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态度,这也是非常受用的。在无边无涯的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物质匮乏的古代,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整个社会虽然不能再用尊卑有序来形容,但是最起码的长幼有序的道理我们还是得遵从。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对长辈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亲人都要尊重,对后辈也要帮助爱护,对不认识的人更加不能采用随便的态度。可是,不知道是我们太叛逆还是真的我们的传统丢弃的太多,我们现在好像连起码的礼貌都没有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世间的道德、礼节、伦理和流言这些都只是对俗人的无形的枷锁,被其所缚束的人,终身无法自由,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终生成为无形枷锁的奴隶,成为阶级社会的良民,如行尸走肉存活于世间。他们不想成为庸俗之人,不想践行庸人之礼,追求自己潇洒自由的生活,看不起所谓的礼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尊重之,我们倡导的是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