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关注生活,面对现实,鼓励并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文体活动、劳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民俗活动、社会交往中,提供给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能力。当经典语句融入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之中,就会转化成学生的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有效指导,经典语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路口上,都有细致而明确的指导。经典语句的精神,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当经典语句进入到自己的心灵中,就潜化为内在的品格与行动准则。每当你处于某一情景之中,与此情景相联系的经典语句就会呈现于自己的心灵之中,引导意识的方向,为在此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价值取向和行为指南。如果不经过熟读背诵,没有大量经典语句储存于自己的心灵之中,当人处于某种境况之中时,就会不知所措,在此情形之下,人们也不可能临时去翻阅经典,从经典中去寻找可以解决当前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经典语句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路口上,都有细致而明确的指导。
学习经典,必须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清儒李慈铭曰:“游艺本乎志道,致用原于通经,两汉之间,儒者治经,皆以经世,若以禹贡治水,春秋折狱,诗三百五篇当谏书,六经之文,无一字不可发于政,见于事。” (15)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学到的东西,都是功利性、世俗性、技术性的东西,而理想性的精神与思想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经典教育可以在世俗世界之外创造一个理想世界。人必须有两个世界:一是世俗世界,一是理想世界。一个人往往是用理想世界的精神与价值,来提升世俗世界,转化世俗世界,使世俗世界不至于在恶欲的牵引下沉沦下去。《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传统典籍文化中的思想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行为与意识,并不是存在着正比关系。有一种情况是,传统典籍文化中的思想,是历史与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反映;另一种情况是,传统典籍文化中的思想,刚好是历史和现实中不存在或较少存在,而又迫切需要的行为与意识,或者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与经典思想相反的现象。正如,在封建时代,存在着“吃人”现象,所以孔子儒家才倡导“仁者爱人”的思想,而有人却将“吃人”现象归咎于儒家,就是犯了将经典文化等同与现实文化的错误。经典的真正价值,就在于社会中存在大量弊端,人性中存在大量的缺点,必须运用经典的智慧与精神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