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并不是由政治观念形成的,也不是由抽象的道德概念塑造的。在天然良知的基础上,大量的道德经典语句或民间话语存放在心中,进入到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中,互相贯通,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强化,形成大量的、稳定的良性的心象群,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此即通过涵养而形成品性。特别是在幼年时代,当潜意识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大量诵读经典语句的进入,就可以产生“童蒙养正”的效果。心理定势和品性,可以暗中支配人的意识和行为,决定人的行为方向和思考方向。大量经典语句通过记忆放在意识库中,每当你处于某一境遇之中,相关的经典语句就会从你的意识库中浮现出来,作为一条条的准则或启示,指导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经典教育的成效就表现在道德品质与人文素质的提高上,如程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13)
中国必须进行双重启蒙:一是理性启蒙,其主题是科学与民主;一是德性启蒙,其主题是仁爱与和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就开启了德性启蒙,同时,理性启蒙也开始萌发。由于专制主义的发展及政治腐败,至晚清时,德性启蒙与理性启蒙同时陷入困境。新文化运动是片面的运动,只注重理性启蒙,而不重视德性启蒙,甚至主张抛弃文化经典,给德性启蒙以重创。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及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均是将孔孟思想作为理性启蒙的基础,而新文化运动在倡导理性启蒙之时,错误地将儒家思想树立为理性启蒙的对立面。
儿童由于心智发展及人格成长尚不成熟,无法判断是非对错,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就如一个婴儿坐在十字路口上,一边是正道,一边是沼泽和水井。作为家长,只能选择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最有价值的经典,提供给他,把他引向正道。如果家长放弃引导的责任,儿童可能就会在各种不良书籍和社会歪风邪气的引导之下,一步步地爬向沼泽,爬向水井。孟子说,当小孩子爬向井边时,人自然就会产生恻隐之心。如果我们都有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就得赶快行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经典来引导他走上正道。同样的道理,一个成人也需要经典的引导走上正道,中华民族也需要经典引导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