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复诵读,使经典语句进入到大脑中,牢记在心。众多的经典语句进入到意识库藏之中,成为人生思考的基本素材,转化为人格,转化为动机,成为行为的标准。读经必须全篇或整段地诵读、背记,而一般的书籍则只需记住要点就可以了。读经可以集体诵读,以相互感染;读一般的书则只是个人进行。
经典的诵读要持之以恒,对经典要终生奉读。能够背诵仅仅是最低要求。如果背诵之后,就置于一旁,那么,所背诵的经典,也会从记忆中慢慢消失。在背诵之后,过一年半载,就要重新拿出来重新诵读。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对经典语句就会有越来越深的体会和理解。读经要终生多遍反复地读,而一般的书籍则在某一时读一遍就可以了。
儿童13岁以前记忆力强,并处于“语言模仿期”,要利用这种优势来设计学习。背诵经典是最适合儿童。同时,儿童的心灵处于空灵状态,意识库藏处于空白状态,经典语句不会受到阻碍而能通畅地进入到意识库藏中,在意识库藏中也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排斥,而且,经典语句在此情况下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大量的经典语句能在意识库藏聚集起来,形成主导的意识,并以这种主导的意识来对待、衡量、取舍、评判后来进入意识库藏的信息,对后来进入意识库藏的信息就会发挥过滤的作用,在其后社会生活中或阅读中,大量的不良信息就被拒斥,或者即使进入到意识库藏中,也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成见和无明之后,经典语句进入意识库藏之时,就会受到各种成见和无明的阻碍,甚至被排挤出来,如果进入到意识库藏中,也会被各种成见和无明所压制,或者与各种成见与无明杂处,不能在意识库藏中形成一种力量。我们要用经典文化去同垃圾文化竞争,如果我们动作迟缓,不在儿童识字之初进行经典教育,当各种广告语、影视剧台词、流行歌曲及各种文化垃圾充塞孩子们的大脑以后,我们就很难将经典文化就很难进入学生的心灵中,或者进入心灵中去也会受到垃圾文化的抵制、压制、歪曲。在一张白纸上,我们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而如果纸面已经画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就无法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上去了。
背记与理解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的,相辅相成的。特别是文化经典,如果要达到深刻的理解,就必须背记。通过背诵,不仅仅使某一经典语句进入到学习者的意识库藏中,而且整个语境(该经典语句的上下文)也迁移至意识库藏中。同时,通过对经典的广泛背诵,也有其它与这一经典语句相关联的许多经典语句,进入意识库藏中。当我们对该经典语句进行理解和体证之时,意识库藏中该经典语句的具体语境就在意识中全盘呈现,与此经典语句相关联的大量经典语句就会浮现于大脑中,该经典语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深刻的体证,避免对经典语句有片面的、孤立的认识。经典语句是进行人生思考的基本材料,必须通过背记,将经典语句放进自己的大脑中,大脑才能运用这些材料展开思考,如果我们是把经典语句放在书本上,或者放在电脑中,经典语句是在我的心灵之外,我又如何能运用经典语句进行思考呢?当背记了一定量的经典后,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学习、理解、记忆大量的优秀著作。
背诵经典之时,因为经典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必须有一定人生经历的人才能理解的。因此,我们对儿童只要求理解经典语句的字面意义,并在此前提下进行背记。经典仅仅是阅读和理解是不够的,阅读经典,只会在自己的记忆中留下很浅的印象,在阅读后的不久,这些经典语句就会从记忆中消失。经典背诵,是将一句句经典语句所载负的意义、精神及意象,纳入背诵者的意识库藏之中,在意识库藏聚集起来,转化为无意识,转化为动机,转化为人格,转化为信仰。当人处于一个特定的境遇之中时,相关的经典语句就会在自己的意识中显现,即出现“反刍”现象。相关的经典语句在此情形之下就会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当诵读某一句经典语句之时,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同时让学生背记这句经典语句的某字相当于现代汉语某个字,从而略知古文中的某句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句话,这样诵读者才会知道某句经典语句的大致含义。认识每一个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为提高中文水平奠定基础。现代汉语的教学以词为单位进行,对每个词都要进行一番解释,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非常大,人们如果对构成词汇的每个字的含义弄不清楚,对于出现的新词汇,就难于理解。如果通过读经,认识常用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以此为基础,就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和识记大量的新词汇。
诵读经典之时,心、口、眼、耳同时并用,集中于经典上,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经典诵读可以调整人的心态,克服躁动不安的习性,达到“静”态。“静”的状态是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从生理的角度看,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分工。左半球是理性之脑,主管着言谈、书写、阅读、计算、推理、排列、分析等行为。右半球是感性之脑,主管着直觉、时空感、想象力、创意、节奏、舞蹈、美术、记忆、情感等行为。在对经典诵读之时,人的左右脑同时运动,左右脑同时得到锻炼,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有人说,背诵经典太苦,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快乐学习相背。其实,教育不可能完全实现快乐学习,必要的苦是要吃的。在背诵经典中,可以做到苦与乐相结合,我们可以设置各种场景,使用各种轻松愉快的方法,变换各种诵读的方式。
有人说,让儿童背诵经典语句,就是不能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论调完全混淆了知识教育与人格成长的区别。在知识教育中,需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在幼儿的人格成长中,我们有责任向儿童提供最有价值的精神营养。经典语句就是历代思想家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是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而被证明为有价值的,经过现代研究者和教育者认真整理,取其精华,择其精要,最后才奉献给儿童。因此,儿童不需要再进行选择过滤,只需接受即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袁伟时">袁伟时先生认为,用《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用来教育孩子,会束缚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我认为,《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书籍,向儿童传递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标准,促进儿童人格的形成。如果连人格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独立人格?
儿童的心灵处于空灵状态,经典语句不会受到阻碍而能通畅地进入到意识库藏中,在意识库藏中也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排斥,而且,经典语句在此情况下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大量的经典语句能在意识库藏聚集起来,形成主导的意识,并以这种主导的意识来对待、衡量、取舍、评判后来进入意识库藏的信息。在一张白纸上,我们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而如果纸面已经画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就无法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