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集萃 [复制链接]

1#
集粹就是将传统文化经典的精华,按一定的主题、按一定的逻辑结构集中起来,有纲有目,有线索和要点,这样才方便学习、理解、体悟与运用。按此原则,本人出版《中华义理经典》、《中华十大义理》二书,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精华。我们将中华义理分解成许多思想主题,每个主题形成一个单元,每个主题之下,汇聚中华民族历史上历代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和经典语句,每一段时间的诵读活动,必须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来展开。唯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形成一种明确的思想和认识。管仲有“四维”之说,包括礼、义、廉、耻。董仲舒有“五常”之说,包括仁、义、礼、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说,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孙中山">孙中山ersonName>先生提出“新八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中华十大义理,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正确区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的标准应当是:是否符合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是否有利于人的素质提高与精神健康,是否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若是将精华作为糟粕,或将糟粕误以为精华,“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如果只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不去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只能给民众造成传统文化一团漆黑的印象。驱除黑暗的方法是,点燃一盏灯。同理,驱除糟粕的正确方式是,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精华,而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糟粕,这实际上是把文化经典作为纯客观的死的东西。任何文化经典的存在,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文化经典中的许多理念,其本身不能单独地被判定为精华或糟粕,而关键是看人如何去运用。例如,“仁”可运用为仁民爱物,也可能被运用为无原则的“溺爱”或不明智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东郭">东郭ersonName>先生式的爱。“礼”可运用于培养人的良好的行为,也可运用为束缚人的封建枷锁。
有人常常把文化经典同中国传统社会混同起来,把中国传统社会所存在着的一切丑恶,归咎于文化经典。文化经典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文化经典所存在的社会中,存在着或可能存在着与此文化相悖的大量社会丑恶现象,文化经典就具有了矫正与批判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病”与“药”的关系来说明,“病”也就是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丑恶现象,“药”也就是文化经典的优良成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文化经典发起猛烈攻击的是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他们面对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病”的方面。由于他们没有弄清楚“病”与“药”的关系,所以,他们在攻击传统社会的“病”的同时,错误地将文化经典作为致病之源,而不是作为治“病”之“药”。文化经典被抛弃了,“药”被抛弃了,“病”非但不会痊愈,反而却日益严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