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风格讲究君臣佐使,客分主次,依次入座。这与儒家讲究社会等级与责任有追求有关。组织或参加儒家风格的茶会,需要强调严谨的次第,细致的流程,及符合相应主题的礼仪。例如亲子茶会,茶客为一家父母的子女共同作为茶客参与茶会。那么,茶道礼仪设计上,就既要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又要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再如师生同时参与茶会,那么茶道礼仪的设计上就要求,既要表达师长对后生的关爱,又要表达后生对师长的尊敬。参加儒家风格茶会,可使人在人常伦理上得到建设。
道家风格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茶席设计上,不像儒家那样讲究君臣之分,而是讲座天时地利,五行八卦,七政四余。茶客入席也不是按主次入席,而是按五行属性入席。参加道家风格的茶会,可使人在人与自然的伦理上得到建设。
佛家风格讲究人人平等。人人平等的基础在于每个人本具佛性,人与人之间相虽各殊,性本无二。所以,佛家强调人内在灵性的发掘。佛家风格的茶席有二种,一种是按密教教义,将茶席布置成密教坛城,茶主带领茶客进行密法共修;另一种是按禅宗教义,摆设极简,几无装饰,或点缀着枯叶烂枝,败花残草,表达生命无常,光阴迅速之义,茶主带领茶客进行禅观修习。不管是按哪种教义布置的茶席,也不管是哪一种茶道修习方式,佛家风格的茶道礼仪都让参与者得到内在灵性的显发,让心灵更为畅达和超越。参加佛家风格的茶会,可让人在与内在自我的伦理上得到建设。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