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六大学派,即儒、墨、道、法、名、阴阳。儒家宗述孔子,其主要代表是孟、荀。墨家是战国初年墨子所创立的反对儒学的新学派,宣扬兼爱非攻、非乐非命,但保留了关于鬼神的宗教信仰。道家宗述老子,其主要代表是庄子。法家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兵来韩非发展商鞅的学说。名家重视名辩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惠施、公孙龙。阴阳家以阴阳五行解说世界现象,主要代表是邹衍。先秦诸子表现了各自立说、展开争鸣的学风。 不但各学派之间展开辩论,而且同一学派中间更存在着不同的支派,这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
魏晋时代,玄谈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玄谈的兴起是对于汉代经学的反动,是一次相对的思想解放,从汉代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时以《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实际上是崇尚老庄,以《老》解《易》。
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理学占有主导的地位,因而对于理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应进行较详的分析。由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评价理学不得不牵涉到先秦儒学的儒家人生理论的基本性质,理学与佛老的关系,理学的 历史作用等问题。   明清之际,涌现出一些进步思想家,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黄宗羲提出比较明确的民主思想,顾炎武阐明了考证的科学方法,王夫之对宋明以来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的总结。明政权覆灭、清政权初建,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政治上的控制比较宽松,容许学者们从事新的探索,从而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思想学术,与宋明学术相比,确实是有所前提。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的文化技术,从16世纪以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瞠乎其后了。
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  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复兴与发展,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只有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并加以利用,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立于世界之林,为人类造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