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直至今日,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与人为善”、“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崇尚礼仪”等等,都无一不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重新认识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精神轴心,全面提升国民道德素质,与多元文化共存共荣,促进中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已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精神自省的重要课题。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由孔、孟创立,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含有非常精辟的义理,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社会公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最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生活准则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之一。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些都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十七大的报告中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这一章节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公民个人道德意识的提高,最终反应的是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国家一再强调提高社会公德的建设,社会公德的建设依靠的是每一个公民的具体行为,只要个人素质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就能够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去遵守社会公德。我认为中国传统儒家的文化中就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思想,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当今的社会公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中华文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中华文明的核心就是怎样做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主张“仁”对人提倡“仁者,爱人”《论语〈八佾〉》。对己要求“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对待别人要相亲相爱,对自己要求“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礼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什么是耻辱,自觉地去改过。信用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的社会体制运行中,离不开人和人之问的互相信任、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论语》“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人人不讲信用,这个社会怎么运行。儒家的很多思想和理念都是和做人分不开的,儒家教育人们怎样做—个有道德的人。儒家的这些理念对于当代社会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非常有益的、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地继承它的精髓,让其精髓宏扬光大,造福于我们当今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用它的糟粕来束缚我们的思想,封闭式的自我修养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也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人们不但要真理,还需要经验知识,不但要道德,还需要科学,不但要理想,还需要求实精神。所以尼采说:“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残缺不全的肢体。”如果丢掉终极关怀的实证哲学统治了人类,人类只能走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