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塑造仁爱品质 [复制链接]

1#
        孔子的仁爱思想以人性为立论的基点,以人为本,主张爱亲、爱众,爱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共生的。孑L子仁爱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天然契合。解读孔子仁爱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汲取圣者的智慧,发掘其合理成分,对省思大学生仁爱缺失现实,创造良好教育,塑造仁爱品质,有着重大的启示。
        “仁者,人也”(《中庸》)。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在于“仁”。“仁”是人的本质。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人的发现”,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与理论基石,是儒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已深深渗透到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礼俗、伦理、道德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汲取圣者的智慧,发掘其合理成分,对省思大学生仁爱缺失现实,塑造大学生仁爱品质,创造高校良好教育,以及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爱思想尊重和肯定人的生命,追求个体自我完善,人我和谐共处,使人明辨是非、为善去恶。德育则表现为规范的习得与价值的提升。可以说孑L子的仁爱思想与德育有着天然的契合,恰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首要问题保驾护航。
        孔子的仁爱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充满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感,以人为本,遵循人性,主张道义的价值高于功利的价值,德性的价值高于智能的价值,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体价值,这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支撑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主意识、社会承担意识、道德自律意识和集体互助意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启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看待生活与人生的心态,帮助成一个珍爱自己、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健全人格。为当代大学生学会宽容、学会体谅、学会爱的培育提供思想源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大学生精神家园和道德情感的源泉。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它既可通过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心理的协调作用,用大爱思想启迪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之内化为自我认知,产生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情感体验,坚定自身道德信仰,形成良好道德信念,深化自身认知水平,又可通过倡导人与外界的和谐共生、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推动大学生品德由知向行的转换,把受教育者已经内化的道德意识转变为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孔子仁爱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对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优良品性、陶冶高尚道德情操,树立完美的“君子”人格,建立人们之间的友善关系,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有其不可忽略的重大现实价值,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待孔子的仁爱思想,批判地继承,弘扬孔子仁爱思想中的精华。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摇篮,乃创造良好教育,塑造大学生仁爱品质之关键。要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指导,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自身的仁爱素养。高校教育者,不仅要提升自身学术水平,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仁爱素养,要有“仁心”;在培育当代大学生仁爱品质的过程中,不仅要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践行仁爱的楷模,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更要以一颗关怀的心去解读他们的疑问,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呵护他们的身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那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高校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努力培育校园仁爱文化,营造仁爱校园氛围,掀起仁爱教育的高潮。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将“仁爱”思想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以仁爱之心来教育学生。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