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集释》(皇侃疏):“性者,人所禀以生也。习者,谓生后有百仪常所行习之事也。人俱禀天地之气以生,虽复厚薄有殊,而同是禀气,故曰相近也。及至识,若值善友则相效为善,若逢恶友则相效为恶,善恶既殊,故云相远也。”
“性”之一字,在《论语》中只出现两次,一是“性相近”,一是“性与天道”,但却事关宏旨。就其字面意义来说,“性”指性情、本性、本质,指人的天赋本性,但后孔子的孟子、荀子等一大批儒者从“性”出发,大加发挥推演,如孟子认为性善,荀子认为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恶,由此开出了不同的致思路向和修为路径。实际上,孔子此处的“性相近”之“性”应指一种自然性、本然性,正是在此意义上才可以说“性相近”。如果说“性相近”中隐含着善恶判断,那孔子断不会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实际上后孔子的孟子讲“性本善”,讲人有四善端,是一种对人性未来发展的期许,孟子就曾讲“人之异禽兽者几希”,荀子贞定人性本恶,则是为其挽救世道人心作理论铺垫罢了。
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所谓善恶之别的,但它都潜藏着发展为善或恶的可能性。“性相近”也可以说是一个先验的假定,当然这个先验的假定可能源于孔子长期的经验观察之后的“悟”识。孔子认识到人性的相近似之处,这也是孔子对“类”的共同性的意识,即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