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
治制度的体现,
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
为道德规范,
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
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
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
“人而不仁,
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的德治,
打破了“礼不
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礼为“辞让之心”,
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
他著有
《礼论》
,
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
长幼、
贫富
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
和生活准则,
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
随着社会的变革
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
持社会、
政治秩序,
巩固等级制度,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
的规范和准则。
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
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这
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
孔学的礼不是仅指
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礼的本质就是
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
,
礼也是与时俱进的。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你再动筷,不
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
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
胃部,影响消化。
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的
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
,眼睛也不要老盯
着菜盘子,
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
遇到自己爱吃的菜,
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
吃一气,
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
大吃特吃,
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
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
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
不能张开大嘴,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的,更不能在夹起饭菜时,伸长脖子,
张开大嘴,
伸着舌头用嘴去接菜;
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进口,
不然会给人留
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一些。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
子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将菜汤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饭粒,要用餐纸或餐巾
轻轻抹去,不要用舌头去舔。咀嚼饭菜,嘴里不要发出“叭叭”
、
“呱叽呱叽”的
声音。
口含食物,
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
开玩笑要有节制,
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
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吐出的骨头、鱼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来,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
上,
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或地面上。
如果要咳嗽,
打喷嚏,
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
并把头向后方转。吃饭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时,要离开餐桌去吐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