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心宝鉴》中的道廉思想 [复制链接]

1#
《明心宝鉴》中的道廉思想非常丰富,在这么一篇短文中,我们没有办法深入研究,只能通过对《明心宝鉴》所引用的道家道教文献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来说明《明心宝鉴》中的道廉观。大体看来,《明心宝鉴》的道廉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神正论:《明心宝鉴》是一本有善书色彩的蒙书,宗教性很强,认为天是世界的主宰,神公正无私。东岳圣帝垂训:“天地无私,神明暗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尽倚,有福不可尽用,贫困不可尽欺。此三者乃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损人安己,切宜戒之!”(《继善篇》)又引《吕祖志》云“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甚么命?问甚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继善篇》)庄子曰:“若人作不善得显名者,人不害,天必诛之。”(《天命篇》)

2、善恶报应。神以人的思想行为来奖惩,善恶报应不爽。吴真人曰:“行短亏心只是贫,莫生巧计弄精神。得便宜处休欢喜,远在儿孙近在身。”(《省心篇》)玄帝垂训:“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命篇》)《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人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以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至,而凶神以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继善篇》)庄子曰:“若人作不善得显名者,人不害,天必诛之。”(《天命篇》)紫虚元君戒谕心文“劝君自警,于平生可惧可惊而可畏。上临之以天鉴,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继,暗有鬼神相随。”(《正己篇》)“阳网疏而易漏,阴网密而难。”(《省心篇》)

3、富贵命定,以善求福。富贵有命。梓潼帝君垂训:“妙药难治冤债病,横财不富命穷人。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省心篇》)《列子》曰:“痴聋瘖痖家豪富,智慧聪明却受贫。年月日时该裁定,算来由命不由人。”(《顺命篇》)《素书》云:“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福至不可苟求,祸至不可苟免。”无欲则善来。(《顺命篇》)老子曰:“鉴明者,尘埃不能污;神清者,嗜欲岂能胶?”(《正己篇》)

4、努力行善。因为神公正无私,报应不爽,而报应的根据是道德,所以人应该努力行善,行善就不会有横祸非灾。徐神翁曰:“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继善篇》)太公曰:“善事须贪,恶事莫乐。”(《继善篇》)庄子云:“于我善者,我亦善之。于我恶者,我亦善之。我既于人无恶,人能于我无恶哉!”(《继善篇》)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继善篇》)太公曰:“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之下。刀剑虽快,不斩无罪之人。非灾横祸,不入慎家之门。”(《省心篇》)

5、清心寡欲。清心寡欲是善的标志。人首先要清俭,去除份外欲求。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正己篇》)紫虚元君戒谕心文:“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乐,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正己篇》)老子曰:“欲多伤神,财多累身。”(《正己篇》)老子曰:“多财失其守正,多学惑于所闻。”(河上公注多则惑条)(《省心篇》)庄子曰:“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己。”(《存心篇》)(《正己篇》)老子曰:“圣人积德不积财,执道全身,执利招害。”(《正己篇》)

其次柔弱胜刚强,人要制气不争。养生要制气,孙真人《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正己篇》)处事要不争。老子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戒性篇》)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故舌能存,齿刚则折也。”(《继善篇》)“忍是心之宝,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齿折只为刚。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戒性篇》)老子曰:“君子为善若水,拥之可以止山,激之可以渴颡,能方能圆,委曲随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强而不刚,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是以柔弱胜刚强。”(《继善篇》)口舌要能忍。君平曰:“口舌者,祸患之门,灭身之斧也。”(《言语篇》)老子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澄心清净,可以安神。谗口多言,自亡其身。”(《正己篇》)

6、尽人事以俟天命。《明心宝鉴》认为,人应该安分。“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能修,仙道远矣。”(《省心篇》)做人首先要敬以修身。紫虚元君戒谕心文:“戒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谈他短,戒心莫恣贪嗔,戒身莫随恶伴。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敬尊长,奉有德,别贤愚,恕无识。物顺来而勿拒,物既放而勿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勿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自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气。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正己篇》)其次要学习庄子曰:“人之不学,若登天而无阶。学而智远,若披祥云而睹青天,如登高山而望四海。”(《劝学篇》)太公曰:“人生不学,冥冥如夜行。”(《劝学篇》)为人要有信。老子曰:  才者智,近痴者愚,近良者德,近智者贤,近愚者暗,近佞者谄,近偷者贼。”(《交友篇》)太公曰:“女无明镜,不知面上精粗;士无良友,不知行步亏踰。”(《交友篇》)如果出仕,要清勤为政。《童蒙训》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治政篇》)《景行录》云:“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要,曰俭与勤。”(《立教篇》)

三  一点简单的分析

《明心宝鉴》利用道家道教的话语和价值资源培养幼童。但是不是完全接纳道家道教思想,而是加以改造利用。如引老子曰:“人之有信,如车有轮。”(《存信篇》)一段,显然本之《论语》,为《老子》所未言。又如引老子曰:“君子为善若水,拥之可以止山,激之可以渴颡,能方能圆,委曲随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强而不刚,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是以柔弱胜刚强。”(《继善篇》)一段,似乎杂揉了《孟子》。再如老子曰:“六亲不和不慈孝,国家昏乱无忠臣。”(《省心篇》)一段,更系曲解老子。有些内容,如老子曰:“圣人积德不积财,执道全身,执利招害。”(《正己篇》)老子曰:“鉴明者,尘埃不能污;神清者,嗜欲岂能胶?”(《正己篇》),不知出处。有些内容,如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正己篇》)出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老子曰:“多财失其守正,多学惑于所闻。”出于《老子河上公注》多则惑条。凡此种种,均属曲解。对于儒释二家文献解释,情况相同。大体上是在不违背思想本身的情况下,对各家思想做新整合。其对道廉思想的解释方法,有自身的学术价值,不能完全忽视。

东亚属于汉字文化圈,儒、释、道至少在大传统的意义上,是东亚社会共同的文化基础。《明心宝鉴》在东亚历史上影响很大,笔者经目的韩国刻本,就有5种之多,越南刻本,也有2种。《明心宝鉴》在当今的东亚社会中,仍然有巨大影响,韩文的整理本,笔者见过好几种,越南文的整理注释本2种。这都说明,在东亚社会中,《明心宝鉴》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汉字文化圈的起源地,我们似乎也改重视《明心宝鉴》了。

人格培养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儒、释、道思想对于君子人格的培养有重要价值,道廉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值得重视推广。蒙学是人格养成的的核心阶段,要培养当代的君子,推广道廉文化,或者象《明心宝鉴》那样,在蒙学教育中加大道廉文化的内容,是一个好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2#

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公正勿偏、善待百姓、遏恶扬善、清心寡欲等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明心宝鉴》是一部受道廉文化重要影响的,在东亚社会有影响的蒙书。通过《明心宝鉴》等蒙书的吸收传播,道廉文化和儒家文化一起,成为中国甚至东亚传统价值的核心和塑造君子人格的重要保障,对于目前中国文化的振兴、重塑,对于社会价值的重新整合发展以及当前的廉政建设,都有重要价值。
TOP
3#

我们不能否认,在秦朝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置身于“大一统”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之下,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对社会及自身问题的理性思考,个体性有丧失的趋势。尽管如此,历代仍不乏倡导独立思考、追求个性解放的儒家。比如,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倡导心学,其学说突出了个体性,主张凭借个体内在的良知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仰仗圣贤权威。阳明心学为明代中叶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此次个性解放思潮不仅局限于王门学派之中,而且影响到其它士大夫或普通市民阶层。因此,追求个性解放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潮流。王阳明后学中以王畿、王艮等为代表人物的“左派王学”在张扬个性、推动思想解放方面又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们打破传统的各种观念,任心而动,将人的主体精神发挥到极至。而明末王学末流颜钧、何心隐、李贽等人更是率真任性、张扬自我,有时为了“一体不容己之情”而可以置名节和性命于不顾,行事果敢,毫无拘执。他们宁愿被人斥责为阔略、狂荡,也不愿迎合时流,更不愿做乡愿之人,可以说,豪杰气概、狂者胸次在他们身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同时,他们也极力肯定人的情感、本能欲望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TOP
4#

清心寡欲。清心寡欲是善的标志。人首先要清俭,去除份外欲求。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正己篇》)紫虚元君戒谕心文:“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乐,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正己篇》)老子曰:“欲多伤神,财多累身。”(《正己篇》)老子曰:“多财失其守正,多学惑于所闻。”(河上公注多则惑条)(《省心篇》)庄子曰:“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己。”(《存心篇》)(《正己篇》)老子曰:“圣人积德不积财,执道全身,执利招害。”(《正己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