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的教育宗旨 [复制链接]

1#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宗旨是:
一、吸取圣贤智慧
        智慧不等同于知识。智慧是主体的、内在化的, 获得智慧有两个途径:一是由自己的直接的生命体证而获得;二是来自于圣贤的间接的生命体证。一个人生存在有限的时空中,生命体证是极其有限的,因而智慧是有限的。在中华民族上万年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无数圣贤英烈通过自己的生命体证而获得的智慧,保存于中华义理经典之中。故,通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使历代圣贤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二、培养人格品质
     在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道德思想体系,即孔子儒家思想,不幸的是,孔子儒家的道德思想体系已退出了中国的现实生活,香港《东方日报》2011年4月19日刊出《中华民族向钱看到了最缺德时候》,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经典所承载的义理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内在化的过程,正如体格的健康成长需要将环境中的营养元素吸收到人体中来一样,人格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将人文环境中的精神营养吸收到人格中来。如果人的心灵吸收了传统糟粕文化和西方垃圾文化中的有毒的精神元素,心灵也会变态。国学义理中存在着的优秀文化精神,正是人格成长的精神营养。
三、安顿身心性命
  唯有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足以中国人的安顿身心性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只能由中华文化来建立,而不是由外国文化或政治文化来建立。在中华文化中,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只适用于少数群体,可用于建设少数群体的精神家园,儒家文化是适用于每一个中国人,故只有儒家文化可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可以让人民选择是通过儒学还是通过儒教建立精神家园。
四、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何处找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到中华义理经典中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华民族之所以存立,就在于有共同的中华文化。亨廷顿在2004年出版的《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特性的挑战》书中,偏向于美国保持其国家主义的特性,即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的价值观。同样,中国要保持国家特性,就必须保持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五、树立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何处?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就在于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存在于历代圣贤英烈的品德中,表达于历代圣贤英烈的言语中,显现于历代圣贤英烈的功业中,从而成为永恒,成为不朽。
六、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传统的分类是经、史、子、集,我们将中华经典分为三类:中华义理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朱子语类(性理篇)》、《传习录》、《老子》、《庄子》、《坛经》、《菜根谭》、《弟子规》等。中华文学经典:《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典、四大古典名著等。中华历史经典:《春秋》、《史记》、《汉书》等。
        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不能走复制西方文化的道路,而必须开发、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宝库。发展文化产业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在全民中推广国学教育,通过国学教育培养中华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通过国学教育提高中华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素质。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对于中国的语文教育发挥如下的作用:通过背记和理解大量的经典语句,打下文言文的深厚功底;通过义理经典的学习,认知并体悟中华道统,从而使语文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在缺乏义理经典教育的情况下,中国的语文教育就是浅薄的、苍白的,缺乏灵魂,缺乏精神,最终只能培养堆砌词藻的高手,或者培养“用下半身写作”的人。位于上半身的头脑与心灵,在缺失经典教育之后,空空如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