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伦理体现了文化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中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他还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观、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的„„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广义的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我们一般所说的都是狭义的企业文化范畴,即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伦理文化,则更是狭义企业文化范畴中的基础内容。“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会利用这一点在最大限度上追求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实现其经济价值。即使是企业本身,也承载着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企业本身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但现在社会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愈来愈加重要。
企业管理伦理体现了时代性和传统性的统一
伦理道德不是一种自然的和永恒不变的社会现象,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各有特点。现代和谐社会所依托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背景之上的,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原则存在着经济基础、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质的区别。每一个时代的伦理道德都有其明显的时代烙印,现在的企业管理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也不例外,其学科的基础就是现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各种关系。然而伦理道德作为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客观价值关系,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不会改变,企业管理伦理思想在彰显自己时代特性的同时,也无处不在传承着先人留下的优秀成果。显然,企业管理伦理体现了时代性和传统性的统一。
企业管理伦理体现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企业的存在发展必须有赖于卓越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的展开则需要特定的理念凝聚与支撑。在其经营管理理念中,最核心的内容却是伦理理想与道德价值诉求,它生成出企业管理行为的道德激励与道德约束。当然,也正是这一最核心的内容构成了每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并最终胜出的独一无二的制胜法宝,它是根据每个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是不可复制的、唯一的。然而,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想和价值诉求,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律动而变革自身,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视野、方向、战略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下得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必须接受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并成为决胜的主角,那首先必须正视当代企业管理所面临的内在伦理理想和价值祈求的变化,迎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企业理念的全球化,并把握其主要的问题,以求得解决之道。周祖城撰文认为,卓越伦理以其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欧阳润平也在其《道德实力》一文中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创新、资本之类的东西,而是人的思想观念中得一套价值体系,即企业的伦理理念系统。
企业管理伦理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人们通常认为,伦理是关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协调,似乎同一时代的各民族有着相似或一致的判断标准或行事原则,其实不然。与伦理相关的许多行为或思考都是有差别的。企业伦理又因其具有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渗透和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得更为突出。企业伦理的民族性表现在企业集团成员相互对待的方式上,如日本企业的家长式与西方国家企业的契约式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当然也表现在对消费者的不同态度上等等各个方面。企业伦理的世界性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浪潮而到来的,它不仅表现在日本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营活动中的人情关怀揭示了人类共同理性基础,即人们对公正、人道的社会秩序的要求的认同上,更表现在日本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营活动中得人情关怀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多重需要,矫正了将人视为机器等不实假定而受到的广泛认同,并成为世界性的伦理诉求。
可见,企业管理伦理是一种通过舆论和教育方式的善恶评价体系,它通过影响员工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形成员工的善恶观念和生活信念。同时,它又有一种行为标准,可以通过舆论、习惯、规章制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来调节企业及成员的行为,从而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