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企业功利性与伦理性的冲突 [复制链接]

1#
           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是人类价值天平上两种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价值取向。而在企业运营当中,在企业功利性的“利”与伦理性的“义”当中,是否存在着完美的天平来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呢?企业功利性与伦理性能否得到统一呢?事实证明,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企业经营中企业功利性和伦理性间的对立,在企业生产和自治、企业竞争和合作过程中,到处体现“利”与“义”的较量。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处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伦理要求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注重员工关系的培养,要注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然而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利润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的命运。在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直观经营目标面前,企业在“利”与“义”的先与后、多与少、取与舍之间展开了或明快或复杂的抉择较量。企业在“功利”与“伦理”价值的天平上明显失衡。
        在2008年,在中国“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致使饮用奶粉婴儿患肾结石,制造出了中国几万名的“石头宝宝”。“三鹿奶粉事件”成为轰动全国民众及商界的重大危机事件。而与此同时,又监测发现与它类似的同谋还有其它22家奶粉企业,也在生产和销售同样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儿奶粉。中国整个奶粉行业陷入诚信危机,带给民众无尽的失望和伤害。追其原因,是粗心大意!是监管不善!!还是蓄意为之?!!!“三鹿”奶粉事件体现的不是个别企业的德行败坏,不是个别企业负责人的品性缺失,它更能深刻反映了众多的企业群体——不论企业还是企业领导人对于“功利”的追逐已经让他们把经营“伦理”远远抛之脑后。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讲市场,就必然也会讲功利,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名义亦然。市场存在,交换就会存在,也就必然存在着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市场交换。而私有资产要增值,就有必然会涉及到“利”。中国古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不是对资产本质的界定而是直接赤裸裸的指向人性的本质——起码也是人性本质的一面——对于自我利益的追逐。由而,即使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对于“利”本性追逐的狂热是不亚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即使处于社会主义的浪潮中,“利令智昏”也会让诸多的中国企业舍“义”而走向“功利”的路途。
           日本丰田汽车一直是世界汽车行业的模范、榜样,在其“安全、质量、数量”的生产原则下,在对生产细节的注重下,日本汽车大放光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举世瞩目,即使是美国也视为楷模的企业,在利润驱动下的规模化生产和对质量控制的精细操作之间,丰田公司显然选择了前者。在“利”的驱使下丰田公司违背了它的生产原则,犯了“求数量、轻质量、忘安全”的严重错误,上演了“汽车召回门”事件,且愈演愈烈。
然而,对于“利”的狂热追逐以致忽视企业基本伦理的企业可远远不止中国三鹿、日本丰田、美国房地产这些企业或是行业……
         在这一场“利”与“义”的较量中,“义”败于“利”。也许有人会说,以上的案例昭示了“于利不义”会遭至悲惨的结局,因此盈利与取义不应该是一个择二取其一的问题,在生存和力求发展前提下将企业自身发展同社会责任连在一起,找到“功利”与“伦理”的统一,使之存在一个完美的天平,这应该是企业所追求的。但是,事实是什么:对于短期利润的追求,对于追逐功利的狂热,“利”已经蒙蔽了太多企业人的眼睛,使之看不到关注企业伦理的重要性,看不到自身作为社会人的那份责任。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是又会是多少时间呢?企业只从自己利益出发,通过市场中,在制度边缘徘徊,踩线或越线以设法将利益最大化。法律的警界有时也拦不住企业对于“利”的追逐,而道德呢伦理呢,更是将其忘在脑后。
         如今的经济社会对企业要求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真正的企业衡量指标已经不仅仅是利润。具体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也正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影响着企业间的合作,社会责任成为了一种新的企业竞争力。当企业生存目标不在是单一的对利润的追逐,那么企业的功利性与伦理性的统一也就会有希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