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复制链接]

1#
讲一点自己的理解:
知到深处便是行——任何知识,一旦你真正了解,变成了自己的人生体悟(传统文化的知,主要是指这种道德修养、性情涵养的知识),就会自觉的变成你的人生行动。反之,如果你看似了解了一个知识,但你不去做。比如说“做好事是对的”。这个时候并不是说明你知道了却没有做,而是说明你知道的并不真,并不深,比如说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做好事是好的”、“为什么其他人不做好事,我要做好事”……等等一系列的知识。一旦你把这些相关的知识都系统化了,你对于“做好事是好的”这一知识就真的变成你自己的了。你就会像喜欢美色一样喜欢好事,因为好事已经由外在的知识变成了你内在的信念了。
行到深处便是知,知的由来只能是行,你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知、才能获得知,才能体会知。你即便在理论上不能说明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你的行为落实的持久、恒定,那么你就已经获得了人生的“知”。《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简单总结下:
1、王阳明的“知”主要是格物之知,不是近代所谓科学知识;
2、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体的,反对就知而知,就行而行,其实也就是在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说;
3、这句话对于当代生活的意义在于,在你反对别人的时候,自己先做到;当你对社会心怀不满时,你自己其实就是社会中一员,先把自己做好。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1楼武科大刘斌的帖子

我明白汽车的原理,不代表我能制造出一辆汽车;我能制造出一辆汽车,不代表我能做一家生产汽车的企业;我能做一家生产汽车的企业,不代表我能做一家“丰田”或“大众”那样的跨国集团。 知道和执行的差异巨大,知道-做到-优秀-卓越,不可同日而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