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义坛 [复制链接]

1#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从大处讲是高扬民族气节,从小处讲是修炼个人品德。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从孔子的“仁义”论上我们可以认识到有仁义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体现自己,同时也要认识到“义之害”。在生活中,对待一切,如果身边没有仁义,不仅危害自己,乃至危害整个社会。在我看来“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义”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思想与行为适宜,恰到好处。将其意义扩展则可理解为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行为,其基本精神是“舍己为人”。 既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之义,也有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是2000多年前儒家的思想核心,孟子在生与义之间,他选择了义,即使生命也是可贵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义是人的行为准则,是人生的正确道路之所在,应该以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义气”是个美好的词语,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但是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辩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或者所谓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一种无知和盲从。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我将“义”理解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善的喜爱,对恶的厌恶。每当自己在公车上看到有人为老人让座,或是有人对乞丐给与施舍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地微笑。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礼仪文化,更应该要遵守礼仪,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成功。
最后编辑若水微香 最后编辑于 2015-06-25 21:00:23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