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质:用文化重建秩序 [复制链接]

1#
3.1文化强国战略的两件要事:化“人”和化“社会”
优秀文化的价值世人皆知。但是,如果动机不纯、方法不对就会使文化建设事业流于形式。文化强国战略究竟能否取得成效关键要看我们究竟做了多少实事。具体而言就是两件实事:化“人”、化“社会”。
用文化化“人”就是要用文化提升人的境界,变化人的气质,影响人的行为,实现“存道于己身”。化“人”的核心途径是教育。化“人”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者的“外王”的过程。化“人”的工作就是“大学之道”所讲的“亲民”。当然,文化传播者在“外王”之前首先要做到“内圣”,也就是“大学之道”所讲的“明明德”。
用文化化“社会”就是用文化的理念指导社会规则的制定,让文化有话语权,让文化真正地指导民众的行为。 文化化“社会”的核心途径就是社会尊崇文化,政府敬畏文化。文化化“社会”的过程就是社会群体的“外王”过程。化“社会”的目标就是“大学之道”所讲的“止于至善”。
“内圣外王”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大学之道”所讲的“止于至善”
     在指导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方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主流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而言,至少包含以下九个方面。
3.2用文化开启幸福人生
佛家说“人生苦短”。人生的“短”是显而易见的。地球已经有数十亿年的历史,人类至少已经出现了几百万年,人类有记载的历史约8000年,而我们人类的寿命却难及100年。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去向哪里?生与死的关系是什么?人的归宿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能从文化里寻找答案。而很多人的人生苦恼也正是来自于文化的贫乏。
用文化培育新民,最基本地就是要用文化开启人生的幸福。
3.3用文化构筑精神家园
    用“失魂落魄”来形容我们当下的民族状况,是非常贴切的。只有用传统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最大限度地促进民族的团结,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凝聚力。
3.4用文化构建经济秩序
当下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掠夺式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社会里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我们见个太多草菅人命的经济行为,其背后的推手就是道德滑坡。文化理念能够规范经济人的行为,使其产生对规则的敬畏,其作用比法律更强。
中国经济发展更有着深层次的隐忧。那就是政府的“与民争利”行为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引导政府实施“藏富于民”,必须要从文化理念中寻找答案。
3.5用文化规范社会关系
社会价值导向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形成了许多畸形的社会关系。文化最大的作用就是它的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价值导向最终首先形成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形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3.6用文化推动政治进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数十年,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这个阻力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的职能和身份经常错位,已经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另外,社会稳定问题、法治社会建设问题、政府权力如何得到有效制约等问题都亟需解决。下面,笔者分三个主题进行论述:
第一,关于社会稳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路径主要有两种:武力维稳与文化维稳。严重的贪污腐败和行政不作为,已经使政府的公信力急剧下降。在此情形下,武力维稳往往治标不治本,往往使矛盾和冲突升级。在此局面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从文化理念中寻找智慧。
第二,关于“德治”与“法治”问题。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秩序侧重的是德治,具有中国传统的特质。以“公民和民主社会”为核心的社会秩序侧重的是法治,具有西方现代性的特质。当下中国是既缺少德治,又缺少法治的。
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讲,“德治”是最好方案。但是,“德治”的实现必须要从文化高度和个体内心世界两个领域进行建设,难度大且周期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在着手建设“德治社会”的同时,加快“法治社会”的建设可能更有实际意义和价值。人们常说“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因此,法律可以被称为道德的边界。如果法制真的深入人心,道德还会远离我们吗?对于一个既没有道德,又无视法制的人来讲,法律有着比道德更重要的实用性。道德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是,在当下中国如果降低法制建设力度,甚至主张用“用德治代替法治”,这种见地是肤浅、幼稚的,将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灾难。
第三,关于政治生态失衡问题。
当下最严重、最根源性的政治问题,就是“政治生态失衡”问题。即公权力系统的力量过于强大,而民众的力量过于弱小,导致“国强而民弱”,使政治权利无法被监督和制约。
但是,国家的真正强大来自于民众的强大,而非政治的强势。没有民众和社会的强大,国家的强大就会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国家政治进步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民众的“觉醒”和“独立”,而非执政者的“自觉”和“强势”。因此,当下政治进步的核心路径是: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建立强大的公民社会,用社会力量监督和推动政治进步,最终使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达到平衡状态。不如此,连“反腐败”的目标都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3.7用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理论,是形成中华民族几千年团结稳定和邦域稳固的重要因素。当下的台湾问题、港澳持续稳定发展问题、海外华人对中央政府的认可度问题、疆独问题和藏独问题等问题的解决,绝对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这一的“利器”。
3.8用文化指导外交战略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有着不同文化理念的族群间的冲突是造成国际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全球性冲突已经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的“华夷之辨”、“王道政治”、“天下大同”等文化理论对指导今天的中国外交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
3.9用文化维护生态平衡
   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至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道教和佛教的文化对“自然”、“生灵”、“环境”的理解更有着宗教理念上的深入性和彻底性。对环境的保护,仅有法律条文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用“节制”、“和谐”、“万物一体”等理念来阻止人类的贪婪和自私。
3.10用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没有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