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一、求实精神

1、真理是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 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 译:言论必须有三个方面的验证。哪三个方面呢?老师墨子说:有考察它的来源,有考察它的本原,有用之于实践。从何处考察它的来源?它来源于古代圣王的事迹。从何处考察它的本原?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在什么地方用它?把它用在刑罚政务上,从中观察国家百姓的利益(是否实现)。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荀子?天论》) 译: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使冬天停止;大地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它的宽广;君子不因为小人的吵吵闹闹,就放弃自己的德行。天有它确定的规律,地有它确定的法则,君子有他确定的行为规范。君子奉行常道,小人却计较功利得失。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汉]王充《论衡?薄葬》) 译:事情没有比有效验更明确的了,言论没有比有证据更确实的了。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汉书?贾谊传》) 译:听取别人言论的方法,一定要用所谈论到的事情作验证,那么谈论它的人就不敢乱说了。

能必副其所。([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召诰无逸》) 译: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2、名与实相统一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汉]徐干《中论?考伪》)

译:名是用来命名事物的,事物确立了,名称就随之产生了。不是名称确立了而事物才跟着出现。

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 译:不是天生具有的,名称是为人而建立的。名称并不是天生造成的,必须依据事实。 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