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我对孔子关于孝道印象最深的话。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的,因为这是人生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孝为人之根本。为人不能忘本,要饮水思源。父母千辛万苦的养育之恩,对儿女刻骨铭心的疼爱,对子女寄予无限的希望,始终不渝。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亲恩,比天高,比海深,使人永生难忘。古人云:孝为百行先。有孝才有德,有孝才有忠,有孝才有仁义诚信。孝是测量人品高低的标志,也是人生品德的基石。孝永远与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紧密联系。失去孝道,也就失去了灵魂。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我们也一直在推崇孔老夫子的思想,常常用于鞭挞那些不肖子孙的卑劣行经.对于社会上那些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子女,狠狠地敲打着,甚至是警钟长鸣啊!
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理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为人子女者,应当敬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文化,也存在不合理性.孝道文化里虽然也有尊老爱幼,但它宣扬的是:长辈永远在上,幼者永远在下。这样的思想使家庭生活中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因为它只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强调父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的作用.换言之,这种孝道是单方面的服从.....
曾记得有一个关于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公益广告:一个男孩,看到给奶奶(外婆)洗脚,脸上还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之后的镜头是这个男孩端着水盆,很快乐地走向妈妈,摇摇晃晃地身躯却走的那么坚定.....
儿子的孝心正是妈妈的身教起了作用,如果妈妈是个很冷漠残酷的人,孩子的孝敬从何而来呢?所以人们常说:子不孝,父之过;女不孝,母有错.父母如果起到了表率作用,将爱洒进了孩子的心里,点滴小事中自然也就教育了自己的子女,也将会收获儿女的孝敬.
敬孝道,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规范,因为要根据每个家庭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力而为。子女的状况不尽相同,有的富有,有的贫穷;有的年长,有的年幼;有的高官,有的贫民。如果父母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子女,那显然是不尽合理的,让贫穷的子女感到沉重的压力,甚至产生仇富的心里。更有那些不明事理的父母嫌贫爱富,就像《五女拜寿》里的杨母一样欺负贫穷,爱慕虚荣。他们对待不同家境和身份的子女,用同一口径来要求,只看到物质上的“孝敬”却看不到精神上的回报;只看到富者的笑迎,却看不到穷者的无奈....直到自己落了难,才醒悟自己是多么冷酷无情,那贫穷却善良的子女是多么宽厚仁慈....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孝道,应该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之上,用爱来营造,而不是物质上的攀比炫耀。人人应该用善良的孝心来孝敬父母长辈.为人父母者不可慕富贵欺贫贱,进而造成子女之间产生怨恨,甚至纷争....父母呢?必须以身作则,以孝德立身,给自己的子女做好典范,才有资格向子女谈孝道.老百姓常说:上梁不正下梁外,就是这个道理吧!假如父母是个不肖子孙,是个无德之人,那么子女叛逆,是一中大义,古代有多少出身名望贵族的千金小姐,公孙王子,因为反抗父辈的卑劣行径而毅然放弃容华富贵和显赫地位.,甚至与父辈结下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