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已没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读中华国学的意义了,当然也
就没有心思去潜心研读《大学》了。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
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
“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
。
“大学”
是大人之学,
古人十五岁入学,
学习伦理、
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
国家政治。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著作,居《四书》之首。其文辞简约,内
涵深刻,
影响深远,
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
门。《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三条纲领,
又提出了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
目中,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
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将修身治世的思
想,涵养品性的智慧,阐述得深刻而透彻。每每拨冗研读,都能起到
净化心灵的作用。如果人生是一段特殊的旅程,
《大学》则以儒家的
理想为依托,为人生规划和前进方向指点迷津,终点乃至善,路径为
格物而致知,致知而诚意,诚意而正心,正心而齐家,齐家而治国,
治国而平天下。
胸怀大志,
身任天下,
树立远大理想,
注重内心修养,
唯有独善其身,才能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
当代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犹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投身于车水
马龙的都市生活,
行走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丛林,
品尝着无处不在的快
餐文化,
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感官刺激……人们原有的意识形态,
随着
时代的擅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摒弃浅陋充实内涵,
方能以淡定的心
态面对各种不同的诱惑。在物质充盈、生活舒适、名车豪宅、光鲜外
壳包装下,不少人对文化的疏离,对道德的轻视,对人情的冷漠,对
心灵的放纵,
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
形成了浅薄、
庸俗、
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
还是
由于文化发展的脱节。
“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
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
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道德水准抛之脑后。中华
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
我们要在诵读经典文学作
品的过程中,
陶冶我们的情操,
并且学到如何克服我们在生活和学习
中遇到的困难,找准我们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