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在整理阐释五经的基础上,创立仁礼之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仁和之道的人本主义精神方向,为社会人生提出普世道德价值标准,形成民族的文化血脉、基本性格和文化基因,故其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显学,而后成为中华文化主导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即中国人所说的“道”:用两个字表述,是“仁和”;用三个词表述,是“仁义、民本、贵和”;用四句话表述,是“天人一体,仁爱忠恕,和而不同,礼义诚信”;用五个字表述,是“仁义礼智信”;用六短句表述,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孔子儒学铸造了中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中正。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成”是孟子的评价,“至圣”是司马迁的评价,“先师”是元明清的封号。孟子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个定位比较准确:孔子不是神(纬书之说),也不是“王”(唐代封号),而是“大成至圣先师”,即继往开来的思想导师。他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义之邦,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不论朝代如何变动,不论制度如何改革,中华民族延续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中华民族就离散了。神化孔子是不对的,丑化孔子是罪过,敬重孔子应是常态。在历史上,凡是坚持孔子儒学确立的精神方向并能认真实施的时代,便是治世、盛世;凡是公然背离上述精神方向或者扭曲它架空它或者僵化保守不思进取的时代,便是乱世、衰世。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实践,反复地检验着儒学的真理性,鉴别着它的时代性与普遍性,考验着它的创新能力,特别在近现代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复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