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仁”,首先要克制自己,塑造自己。‘仁’是二人的取义,即不独一己的意思。意即是指尚有他人,深层次是“要顾及他人不自私”。 “仁” 心、“仁” 者的出现,无疑是基於爱心。“仁”宁从构成看就是两个人,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们如何共处、如何相爱、怎样互助、怎样瓦动。孔于在回答樊迟说“仁者爱人”,仁者不只爱自己的亲属、亲族,而是超越血缘、等级、宗法关系,推而及于“泛爱众”,爱一切人,这样在待人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就贯穿着孔予这种由内向外的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克服自我的各种贪欲,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他的弟子子贡曾这样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真正做到了一日三省自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他是十分重视自律的,强调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即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严于律己。由此可以看出“仁”注重严于律己。也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