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注重从“无”中去“为”,“为之于未有”,而在“有”中“不为”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儒家最早提出“无为”的概念,但与道家“无为”思想有很大差距,通常所讲的“无为而治”,主要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