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智】 具云四智相应心品,又简称四智心品,意即与四智相应的一聚心、心所,是菩提的四种德能,亦即佛的四种智慧,是转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如其次第所得︰(1)大圆镜智,(2)平等性智,(3)妙观察智,(4)成所作智。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作显了智、平等智、回观智、作事智。隋·笈多译《摄大乘论释论》卷九作镜智、平等智、正观智、作所应作智。唐·波罗颇密多罗译《大乘庄严经论》卷三作镜智、平等智、观智、作事智。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阿赖耶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远离一切我执、我所执及一切所取、能取的分别,能缘的行相及所缘的内境都微细难知,而于一切境界能不愚迷、不忘失(常现前)。性相清净,远离一切有漏的杂染,为一切纯净圆满的色心现行功德所依,又摄持一切清净无漏功德的种子,能现能生自受用的佛身、佛土,及其余三智的影像。无间无断,穷未来际,犹如大圆镜,能映现众多的色像。如《佛地经》说(大正)︰‘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即六处)、境(即六境)、识(即六识)众像影现。’这个智,内缘取自体功德的种子,外缘取一切真、俗所知境界。就缘真即缘取真如的方面说,是无分别智;就缘俗即缘取其余境界的方面说,是后得智所摄。其体是一,随义用的差别分为二种。了俗由证真,证真为先,然后缘俗智生,所以把这个后生的缘俗智称为后得智。或者和后得相似,称为后得智。其余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亦是如此。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末那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远离二执,观染净诸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由此安住无住涅盘,经常和大慈大悲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示现他受用的佛身、佛土等影像。又是妙观察智的不共所依。这个智周遍缘取一切真俗境界。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意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善观察一切诸法的自相及共相,无碍自在。又摄藏无量陀罗尼(总持)门、三摩地(定)门,及所发生的六度、三十七菩提分、十力、十八不共法等无量功德珍宝,在大众会中,能现一切自在作用,转大法轮,断世间一切疑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这个智周遍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皆无障碍,所以也是周遍缘取一切境界。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眼等前五识聚所得的无漏智。这个智是为想方便利乐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周遍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现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变化身、土等三业,成就本愿力所应作的八相成道等事。这个智也能周遍缘取一切境界,然而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缘二法,或缘多法。
四智虽然各各定有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及心等二十二种心法(《佛地经论》卷三作二十一种)相应,然而在佛地一切心心法的分位所现起的各种功德中,智即别境中慧心所的作用最为殊胜,所有其余的有为功德都是智的差别,所以以智为名。如《佛地经论》卷三说(大正)︰‘智有四种,大圆镜等,于佛果地诸心心法分位所现诸功德中,智最殊胜,以智为名,总摄一切有为德故。’又四智,如上所说,是如其次第转有漏的八、七、六、五识所得。如《佛地经论》卷三说︰‘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相应心,能持一切功德种子,能现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相应心,远离二执自他差别,证得一切平等性故。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相应心,能观一切皆无碍故。转五现识得成所作智相应心,能现成办外所作故。’然而《大乘庄严经论颂》卷三说八、七、五、六识,如次而得故。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九也说转五现识得妙观察智,转意识得成所作智。对《庄严论颂》所说,有两种解释,第一《庄严》是不依次第而说,并非说转第六识得成所作智;第二是《庄严论》中据第六识能作神通等事业,所以说得成所作智;前五识到果位才能够观察,所以说得妙观察智。对无性《摄论》所说,《成唯识义灯》卷七(末)说(大正)︰‘无性两释,各随一义,不违二论’(《唯识》、《庄严》)。然而《佛地经论》卷三评破转前五识得妙观察智,说说法除疑,周遍观察,不是前五识所能。总之,以《唯识》、《佛地》等论所说为正义。智虽然不是识,然而依附识而转起,以识为主,所以说是转识所得。又识的意义是分别,智的意义是决断;在有漏位中,智劣识强;在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勉有情令依智舍识,所以说转识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