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道 [复制链接]

1#
人与道的关系是《中庸》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而其立论的基点,则是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于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的庸言庸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道固然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但它唯有在人的在世过程中才能扬弃其超越性,并向人敞开。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庸》强调“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即无过无不及,“庸者,常也”。极高明意味着走向普遍之道,道中庸则表明这一过程即完成于人在生活世界中的日用常行。“极高明而道中庸”一语虽非出自孔子之口,却最能表述孔子“道”之本旨,可以说,这也正是儒学之真精神所在。儒家传统一方面能“与时偕行”“日新又新”(变),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终不改其“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底色(常),这或许正是其穷变通达、可大可久的依据。恰如有论者指出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儒家的精义、儒家的真精神,是儒家有别僧、道、耶、回处”。如果我们把孔子“道”之“两面”——“礼”和“仁”作进一步分解,就会析出“外在的规范制约与内在的道德自觉”“他律式的遵从恪守(克己复礼)与自律式的自觉主动(为仁由己)”“规范建设与情感建设”“道德实践与心性修养”“世俗生活与超越理想”“行为规范与社会正义”等多重分疏,在这样的分界中,我们更可以觉察到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高超智慧,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取法乎中,无过无不及,遂避免了游走两极的偏执,成就了原始儒学这一阳刚劲健、元气淋漓,生生和谐,可大可久的思想系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