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吹打乐是广泛活跃于枝江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枝江民间吹打乐的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枝江民间吹打乐按其乐器演奏运用分为粗乐和细乐两种(又称武场和文场);按其技术流派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种;按地域又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派。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故又称武场;细乐,即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又称之为文场。上河,系由荆沔(今湖北荆州、仙桃一带)的汉剧打击乐传入并衍变成型,故又称荆河;下河,系由徽州(今安徽一带)戏班传入。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南区域的吹打乐为南河派;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北区域的民间吹打乐为北河派。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傢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并汲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