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是《道德经》里老子对“无为”的解释。上等的道德不是刻意为之,刻意为之的道德只是下等的道德。这个想法的确很有意思。“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有为”,但不是刻意的“为”。真正的圣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充满礼仪道德的。但他又不是刻意地去那样做的,他的思想修为到了很高的境界,行为自然而然地充满了道德。所以“无为”不是“不为”,它对人的要求比“要为”还要高。世人常常说老子“无为”是他思想消极的表现,这是大大的误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