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宰予的对话,讲的是“三年之丧”的问题。在宰我看来,三年之期太长,如果守孝三年不为礼,礼必崩;三年不为乐,乐必坏。而孔子却认为,婴儿出生三年方免于父母之怀,如今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么过分的呢?
两个人在谈话中各持己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轻易地判断孰是孰非。孔子从礼的角度强调孝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我看来,孝的内容却并不一定要以守丧三年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内心有真性情,有真感情存在,又何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呢!魏晋时期的阮籍不是就没有这一套的束缚吗?然而你能说阮籍对母亲的爱,对母亲死后的深沉哀痛不是发自他的内心吗?
所以,礼固然重要,但在今天,同样需要我们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学习。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掌握礼运用礼,把礼的精神理念贯穿到我们的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