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亦需与时俱进 [复制链接]

1#

我觉得孔夫子的生活年代礼的定义与现在咱们所说的礼有些许不同,唯一不变的是礼仍是人与人交往的最美的距离,礼的精神内核不能变,我觉得礼的基础是尊重,礼的外在表现如何变化,它的初衷内涵是不变的。与时俱进,我们现在所守的礼要少一些阶级等级,多一些温和谦让。

分享 转发
TOP
2#

《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宰予的对话,讲的是“三年之丧”的问题。在宰我看来,三年之期太长,如果守孝三年不为礼,礼必崩;三年不为乐,乐必坏。而孔子却认为,婴儿出生三年方免于父母之怀,如今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么过分的呢?

两个人在谈话中各持己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轻易地判断孰是孰非。孔子从礼的角度强调孝的重要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我看来,孝的内容却并不一定要以守丧三年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内心有真性情,有真感情存在,又何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呢!魏晋时期的阮籍不是就没有这一套的束缚吗?然而你能说阮籍对母亲的爱,对母亲死后的深沉哀痛不是发自他的内心吗?

所以,礼固然重要,但在今天,同样需要我们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继承和学习。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掌握礼运用礼,把礼的精神理念贯穿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TOP
3#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丢弃那些陋习,不要图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时时记得要注意礼字。
TOP
4#

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