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主线。无论关于政治的论述,经济的论述,法律的论述,或是伦理的、哲学的、教育的论述都体现了“仁”的精神。“人者,仁也”,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做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者,就是爱人。韩愈亦云:“博爱之谓仁”,仁,是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建立在自重、自爱、自强基础上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一个人唯有存有仁爱之心,才能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仁者,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泛爱者,而亲仁”,仁者,爱周围之人,将爱推而广之。当然,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次序、有等级的仁爱,而非博爱或兼爱,爱人、爱万物亦需讲求亲亲、遵贤之等次,如孟子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仁”是自身真性情的流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在我也。巧言令色矫饰以魅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刚毅木讷”之人,质朴、纯真,有真性情,故“近仁”。“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者,性情为真,流露合理,有所偏而为过。
“夫仁者,己所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仁者,要为人着想,推己及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 尽己为人,可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加于人,可谓之恕,两者聚合,乃“忠恕之道”也,此乃“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亦孔子所谓之“仁之方”。
“欲人而得仁”仁者,要自律;“即礼求仁,以礼养仁”仁者,对待自己或他人都要约之以礼,自觉地循礼行事。
“仁”是“自爱”和“爱人”的统一,是“为己”和“为人”的统一。仁者,要弘扬爱心,追求两心协调。仁者并非生而好仁,故要为仁者,需要一定的修为。孔子认为,天地是在成就自己的基础上才成就了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首先是成就自己,而后才能成就他人。“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万物,才是智慧。故要为仁者,需由学习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修养,增加自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