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孩子
在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有一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来,在写给他身在美国的儿子的信中,他有这样的描述:“十九岁的孩子走到街上,为了国家的命运而斗争。”他说,这样的一个民族是伟大的。
十九岁的孩子,比如今的我们还要小一点,却在那个时候走上了街头。他挥舞着也许还很瘦小的拳头,呼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这口号似乎从他的心里爆发出来,他因激动而满脸通红,他只感到全身的热血在沸腾。我们无法知道这位美国人所看到的这个孩子是谁,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经历了如何的成长过程,也不知道他最终会到哪里去,有了一个怎样的归宿,但是尘封在历史里的那个弱小但燃烧着澎湃的热情的瘦小身影,却仿佛力透纸背,如此真实,如此有力。
二十岁的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有着安定的生活,上上课,看看书,发表一点小感慨,提出一点貌似很深刻的抱怨。而事实却是,我们不必为生计发愁,很多人靠着每月来到的“基金”美美地生活着,偶尔还能看到报纸上报道,临近情人节总有一些学生们去当铺典当自己的手机或mp3、mp4、当然还可能是mp5,谁知道呢?总之是为自己和女友换回一个浪漫的情人节。在报纸上,配有大幅的图片,那位仁兄信心满满地说:“下个月的钱一到,我立刻去赎回来!”
但如果把目光再放回到那一年,那一天,我仍旧可以看到那个“孩子”,是的,他也许因为社会的动乱,又也许还有家庭的贫困,而显得又瘦又小,他的衣服有些旧了,却也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也许在读着某个大学的预科,他在冬天的时候,也许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可能是因为天气寒冷,家里无处取暖,也是因为他不肯放过一点点学习的时间。《新青年》、《每周评论》还有《少年中国》,他如饥似渴地从这些书刊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他的眼界一天天的开阔起来,安那其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切又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心里充满着激情和热切的期待,那美丽的乌托邦似的未来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强烈反差使他充满了战斗的动力。他也许也相信,只要付诸于行动,这个苦难的社会,黑暗的时代,会在今晚就结束,美丽的新社会,每个人都能自由,都能免于动乱之苦的新的时代,会和明天的太阳一同升起!所以在1919年5月4日这一天,他走上了街头,他在为国家为民族,为所有生活在苦难中的中国人民而大声疾呼!他走在疾呼着的人群中甚至忘记了,他也不过十九岁,还是个孩子。
二十岁的我们,不过是从书中,从电视中,电影中了解那个重要的日期,那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都知道那是一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当我们笼统的目光放低一点,像放大镜一般仔细看,会看到在这一天街上涌动着的是一个个人,一个个与我们差不多大的青年,是他们心里澎湃着的热血与激情。历史的尘埃扑面而来,在一张张的图片面前,在亲历者或理性或热情的描述中,我们分明听到了那些热血青年们的胸膛里,雷鸣般的心跳声。
时光的镜头变幻,在他们的眼中仿佛看到了今天的我们,不是吗?现在的我们不正是那时他们努力抗争,拼命学习所期盼的吗?能够在国家最终独立富强的时候,能够免于战乱之苦,能够衣食无忧,能够安心学习,这不正是他们所期盼并且奋力争取的吗?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他们的眼睛却在历史中依然明亮地照耀着前方。
只是,接过他们手中的旗帜,像他们那样奋力地争取,我们还走在路上。一路上,有他们的目光相伴,尤其是那个孩子瘦小的身影。
这是国庆的时候写的一篇征文,发上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