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史上,礼仪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
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始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虽
然中国与外国对礼仪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对礼仪与道德
的关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来看,礼仪作为人
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与道德
的关系依然如水乳交融,它是现代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的视角:礼仪之邦与道德国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也是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源远流长,独具内涵的礼仪是中国文
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I.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礼仪之邦又是道德国度在中国
历史上,礼仪“被引入到宗法社会人们日常的行为规则中,
又延伸为区分尊卑贵贱、亲属等级的严格的礼法礼典,进而
扩展到政治体制,形成了一整套维护统治秩序的系统而完
整的社会治理程式。”llJ礼不仅成为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准
则,同时还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体现。起着“经国
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的作用。
先秦著名的典籍《左传》多次阐明,华夏族之所以区别于其
他族类,就是因为拥有“礼义”。因此,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
在解释左传时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华、夏一也。”在古汉语中,如果说“中国”的释义属
于一个地域性的概念,那么,“华夏”则更倾向于一个文化概
念,它是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总称。应该说,两千多
年来,“礼仪之邦”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也是不
懈努力的结果。当然,中国又是一个道德国度,一贯重视和
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形成了以儒墨道法各家伦
理道德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就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各种形态的传统美德是其价值表
现形式。而礼仪,也是传统美德之一。历史证明,这种传统
美德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
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
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2.历代思想家对礼仪与道德的阐释如水乳交融在中
国传统道德中,礼仪是道德的核心,它在协调社会关系、保
持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礼记》说:“礼者,德之
端也,乐者,德之华也。”认为礼是培养德行的启蒙之物,礼
仪是道德的基础。“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
德。”(扬雄:《法言·问道>》)礼仪是道德的保证,礼可以端
正人的行为。“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
遄死。”(《诗经-风·相鼠》)“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
以正身。”(《苟子-修身》)“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
氏》)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可以使人际关系和人们
的生活方式符合一定的秩序。“礼起源于何也?日:人生而
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
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乱制礼义以分之。”
(《苟子-礼记》)“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
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苟子-大略》)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
德秩序。“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
宁。”(《苟子·修身》)“礼,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
年》)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
保礼的礼教来熏陶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西汉的董仲舒将封建道德概括
为“三纲五常”,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五常”,即仁、义、
礼、智、信。在“五常”中,礼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古
代思想家们不仅阐述了礼仪的基本涵义,而且分析了它的
道德功能,阐述了它对于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
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3.礼仪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和精髓礼仪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现象,对中国传统道德有着深刻的影响。
孟德斯鸠曾说过: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
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
这4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的统治者就是因为要
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
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传;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
政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它们获得严
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中国人的生
活完全以礼为指南”-2J。正是由于中国留给世界的形象有
如孟德斯鸠等人的认识,中国才在世界上获得“礼仪之邦”
的称号,“礼”才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标志。在中国
历史上,礼仪在协调社会关系、保持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在传统道德中,礼仪本身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准
则,认同了礼仪这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生活就会逐渐纳
入有序的轨道。中国古代实行“礼制”,传统的礼仪进行了
等级尊卑的预设,使每一种伦理关系都确定在一定的等级
秩序中,这种秩序是不可僭越的,有礼才有序,有序谓之礼。
从规定处理夫妻、父子、兄弟关系的“礼”的规范和准则,维
系传统的家庭制度,到规定处理社会等级关系的“礼”的规
范和准则,包括徽号、服色、官阶、礼器等具体的礼仪形式,
维系传统的社会制度,礼仪道德的维系功能从“治家”扩展
到“治国”。在这里,礼仪已经不是一种纯文化现象,传统礼
仪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相结合,体现了道德意识与道德
行为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传统道德价值系统的根本特征,因
而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巨大维系,成为传统社会道德之核
心和精髓。礼仪通过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方式,来培养
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
发展。
二世界的视角:中西伦理的融合之点
礼仪是文化中起源最早的文明活动,这在世界各民族
都如此。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仪无所不包,
涉及国家的典章制度,包含着经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
习俗、文学、艺术等范畴;西方国家的礼仪基本上与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的重要方面结缘不多,一般都被理解为人际
交往方面的风俗习惯、礼貌礼节以及基本的公德观念。虽
然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许多礼仪规则和惯例都有所不
同,但其间都蕴含着共同的伦理意蕴。
、 1.西方国家重视公民行为。因而重视礼仪教育西方
“公民”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生活,当时的公
民不仅表示人的地位和身份,也表示“高尚的人”、“道德的
人”。13一l4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的独立和自治运动,推动了
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宪章》的规范和约束下,形成了通常意
义上的“公民”,公民道德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近代西方
社会的兴起和社会契约论确立,“一个人从自然人向公民状
态过渡的逻辑过程被充分揭示,出现了公民权利的要求。”
围绕维护个人权利和追求公共善,形成了各种具有道德意
义的行为方式,这些东西的确立既依靠制度的力量,也派生于公民社会的社会关系。那个时候,尊重他人、善待自己就
成为社会普遍的善。西方礼仪就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
它最早可追溯到源于l2世纪法国地区的骑士精神,甚至可
以追溯到更早西班牙摩尔人时期。那时主要由皇室、贵族
和教士组成的一种新型上层阶级社会,遵循一种新型的社
会规范,逐渐成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宫廷礼仪,
并影响了整个西欧。他们对礼仪的建议和阐述从欧洲传播
到美洲,现在许多已成为国际礼仪通则。西方人普遍认为
稍微烦琐的礼仪能避免品行上的疏忽,这些礼仪常识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是否能够愉快交往,所以特别注意基
本礼仪常识的培养。他们将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
起来,将礼仪看成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认为培养公
民遵守行为的规则、礼节性的规则,如“不要说粗话,不要打
断别人说话,不要拥挤,不要偷东西,不要撒谎⋯⋯”等等,
“服从习惯,服从既定的规则,服从一切表象的规范化的规
定— —服从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一切规矩”等等是一切道德
之源。认为:“文雅举止先于并且导致善良的行为。道德犹
如一种心灵的礼貌,一种自我约束的礼仪(即使它尤其是事
关别人的),一种内心生活的礼节,一种我们责任的法规,一
种最重要的仪式。反过来说,礼貌好比一种身体的道德,一
种行为的伦理,一种社会生活的法规⋯⋯它只是美德的表
象,却能使美德变得可爱⋯⋯ 因此道德—— 通过礼貌——
从最底部开始。”-3 J于是,礼仪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
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
德要求。
2.中国重视道德建设。因而也重视礼仪教育在现代
中国,礼仪这一传统美德的表现形式,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
必须传承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德性
所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礼仪被赋予了新的
内涵。我们国家在新世纪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把“明礼诚信”列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提出在公民道德
规范中,“明礼”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任务,这实际
上是道德建设的一大进步,说明关注公民权利与地位的对
等,关注公民的道德行为已经成为我国道德实践的逻辑起
点。如今,我国各行各业开始重视礼仪教育,特别注重基本
的礼仪常识的培养,力求将礼仪作为社会公德的外显形式,
作为日常行为的承载空间,以礼载德,让人们在不断的礼仪
训练中养成循礼的习惯,从而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使公民
意识、公民主体身份在社会的理性交往中衍生而出,形成道
德的惯性。
3.讲究礼仪是东西方伦理的融合之处在当今世界,
地球似乎变得愈来愈小,人们的交往空前活跃与频繁。交
往的目的是为了合作,而良好的合作又基于一种“如何对待
他人的人际共识”-4J。于是,“普世伦理”成为一种普遍的诉
求。但“普世伦理”的形成并非易事,倒是那些人们公共生
活中普遍存在的公共生活准则,反而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礼
仪就是这样的基本准则。礼仪是社会公德中那些最简单、
最易于操作的部分,具有“底线伦理”的性质,这就使它易于
成为中西伦理的融合之处。在全球化过程中,礼仪已经成
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
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那些既蕴
含各国、各民族礼仪特点又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可以互相懂得的国际性的礼仪正在逐渐地形成。国际礼仪能认
同所接触到的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和习俗。因为礼仪本身
是一种文化现象。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
“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 人体的或心灵的习
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_5J 5可见,文
化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风俗习惯;既包括心灵的习惯,
又包括身体的习惯。礼仪明显具有这种思想观念与风俗习
惯相结合、心灵的习惯与身体的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质,它
体现了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因此,许多国家
都注重将国际礼仪与国内礼仪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将现代
礼仪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一定的制度规范结合起来,运
用礼仪道德功能,强调人格的养成和塑造,规范人们的行为
方式,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并建立
具有国际视野的新的道德体系。这就使礼仪在社会中获得
比较恰当的位置,成为人们乐意接受的道德约束,自觉遵循
的道德规范,努力追求的道德修养。
三优势的视角:规范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礼仪作为一种道德,具有规范性与操作性统一的优势。
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礼仪活动,将礼仪知识与技能变为实
际行动,形成文明的行为方式,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1.礼仪具有规范性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孩子们一开
始识字,就得学习长幼尊卑的道理,礼仪规范是必修课程。
在儒家经经典十三经中,《周礼》、《仪礼》、《礼记》历来为读
书人的必读书目。民间家庭也十分注重对子女进行礼仪教
育。古人强调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待宾
客;以军礼摄不协;以嘉礼亲万民。古代“五礼”可谓无处不
在、无时不有,时时处处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虽然在现代社
会礼仪已从治国安邦的典章回归于社会公德的基本范畴,
但礼仪规范性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个人礼仪、社交礼仪、
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I-~L仪、习俗礼仪等等,
无不具有自身的规范性。礼仪学习表现为对礼仪原则和规
范的认识,它是礼仪行为的基础。人们只有知道应当遵守
什么行为规范,知道什么是有礼的,什么是无礼的,什么是
对的,什么是错的,才能在行为上有所依据,成为“达礼”之
人。因此,接受、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它贯穿于礼仪学习的全过程。
2.礼仪具有操作性的特征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
可操作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门实用性的学科。
掌握了礼仪规范之后,还必须掌握一些操作的技能,也就是
说需要一些操作训练。比如个人礼仪的技能训练。包括良
好的身体姿态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站姿、坐姿、走姿、表情与
手式;服饰搭配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着装风格;语言谈
吐方面的训练,形成良好的语速、语调,掌握敬语的使用;fZ
容修饰方面的训练,掌握一般的美容、美发常识等等。交往
礼仪的技能训练。包括介绍的方式、拜访与接待的方式、宴
请的方式、礼品的选择、座次的安排、舞姿舞步、环境的布置等等。礼仪文书的技能训练。如礼仪书信、礼仪电报、请
柬、名片、贺年片、题词、讣告、唁电、碑文等等。这些文书的
书写,有一整套的礼仪规范,必须按照规范进行相应的训
练。技能操作是礼仪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国外一些国家
和行业在这一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如一些企业要求员
工对镜练习微笑,直至职业性的微笑能自如地挂在脸上为
止。希尔顿大酒店的创始人康纳·希尔顿先生,有生之年每
到一个希尔顿的连锁酒店,就会询问他的服务员“你今天微
笑了吗?”他认为希尔顿大酒店员工脸上的微笑永远应该成
为顾客生命中的阳光。而这种“阳光般的”微笑,除了发自
内心的道德感情外,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3.规范性与操作性是礼仪道德的优势道德教育是一
种重要的道德活动,它是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道德品质、
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人的道德水平都是通过不断努力,
循序渐进,才会逐渐提高的。道德教育必须要从小抓起,道
德习惯的养成对于德性的形成至关重要。道德教育还必须
面向社会实际,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
性,确保普遍的道德准则为社会所公认。因此,中国目前特
别要注意社会公德的教育,注意道德行为的教育。“当一系
列与公民角色相符合的行为成为多数公民的日常行为时,
这样的公民基本素质和行为方式就构成了普遍可行的公民
道德的现实内容。公民道德应建立在公民日常行为的积累
和公民常识的获取之上。”-6J礼仪是日常生活中相对习惯化
了的生活方式。礼仪素养的形成,必须按照礼仪的规范,不
断地操作,经过长期反复的陶冶、磨练和实践。不但要使人
们形成对礼仪规范的认知,而且要求实现礼仪行为上的自
觉。因此,礼仪学习特别注重规范的践行,注重把礼仪原
则、规范运用到交往实践中,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对照、
检查和修正,如此不断循环,才能克服非礼行为,培养礼仪
品质。这种规范性和操作性的特征所带来的重复性和惯常
性,恰恰显示出充分的可靠性,形成了礼仪的道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