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复制链接]

1#

百善孝为先,是的,对我们来说懂的这个道理是件很简单的事情,真正难得的如何做。

我早在几年前就常对身边朋友说,报恩需及早,莫行迟来孝。

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世间很悲哀的事情。

很多人无不爱父母敬父母,但有时候却做出很多违逆父母的事来。比如人们常做的取了媳妇忘了娘,兄弟之间为了某些利益反目等。

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因为奶奶的唠叨而跟奶奶大吼对抗,父亲常教导我,有爷爷奶奶才有他,有他才有我,爱他就要爱奶奶(我爷爷早死,我没见过)。并且父亲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每次外出回来。可以忘了给我及兄弟买糖却绝不会忘了为奶奶买点东西,哪怕一斤水果。奶奶对此很不满,说不用给她买东西,父亲则说只有趁她现在在世,做儿女的才能尽点孝心,等人死了做些所谓七日超度道场,修坟烧纸的是都是做给活人看的,真正的孝就要趁父母在的时候就让父母有欢笑。

父亲的行孝赢得别人的好评,奶奶当然也是颇为赞赏的,却也印证了孝之本义,亲人在世时抓紧时间行孝才是正道,父母死后做些或是沽名钓誉的“孝行”,或是做些于己得个内心安宁的弥补行为都是多余的了。由于我的父母死的早,奶奶也就想起我父亲曾说过的一句话,说的是我父亲说过以后奶奶寿终之时不磕头,奶奶不要生气。这可能是个很巧合的安排,我及弟弟还没来得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时,父母都已落土归尘,现在徒有悔恨自己没在父母在世时好好听话,让他们开心高兴,更别说行孝报恩······

而今我们同学之中的部分人,求学在外,由于没了父母的监督,在外可以说是我行我素,“胡作非为”,学习一塌糊涂,有的甚至被学校勒令开除,惹的父母心痛不堪,为此操碎了心,亲自到学校找老师找同学,甚至有的得丢下工作“陪读”。这肯定是不孝行为,试想,父母要照顾家庭,要工作要做事,我们二十来岁求学在外,该是自己照顾好自己,甚至要为父母分担责任,任责力行的年龄了,有何原因让父母再为我们操碎了心?一但时光老去,岁月不再,后悔有用吗?

我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把握时间,好好学习,不要浪费空余悔恨。常言道:大孝尊亲,以我们农村人的理解大孝就是使父母亲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你的成功使父母感到荣耀,别人在父母面前夸赞你使父母感到高兴,所谓三十年河东,前三十年看父敬子,三十年河西,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你有出息了,别人当然也是敬重你的父母的。我们何不好好学习,一来于己有利,二来也使父母放心你,为你而傲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对父母的报答,就是行孝。

年轻的朋友们,报恩需及早,莫行迟来孝。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告诉我们说,“入则孝”,在家里是个孝子。“出则弟”,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作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变成小器。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器。“谨慎”在历史上有个榜样,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诸葛亮。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要找谨慎的最好榜样,我们可多学习诸葛亮。

总之,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理论上讲起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理论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难。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而亲仁”,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爱作文学家也可以,爱作科学家也可以,爱作艺术家也可以,爱作别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