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中仁的这些说法为我们指明了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则教会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即做人的前提是要具有仁德。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说明了“仁”对做人的重要性。

“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则告诉了我们怎样做到仁。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明了“仁”对人的学习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的“爱人”之仁。

    在孔子的时代,其“仁”之理想既不可能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完全一致,也不可能超越其历史局限和阶级意识而一味拘囿于“人道”,孔子之“仁”首要地还是作为一种政治准则的政治之“仁”。  

    在历史上,孔子更多地是以一个思想家、教育家的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但电影《孔子》还原并放大了孔子作为政治家的重要身份。在春秋这一礼崩乐坏、王道凌迟的时代,孔子一生为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乃至“累累若丧家之犬”,从政治实践来看孔子堪称是一个失败者,但历史又已证明,孔子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失败,最终甚至上升为其后上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道德准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