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复制链接]

1#

    “是一种文化,华夏民族的一种特有精神,是中国千百年来传承的高尚美德,是做人的基本根基,是儒家思想伦理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的道德准则。

百善孝为先。所以老人的字,下面是一把刀,把那把刀换成孩子的,那个字就念。中国的文字是有丰富的内涵,教育的字是一个孝顺的孝,再加上一个文化的,不孝不教。孔子曾经给孝分级:小孝”——“赡养包括直系亲属。中孝”——“义养包括无儿无女的陌生老人。大孝”——“包养包括关心社会群众及对国家的忠心。他曾说过:天下孝者,不为母好,至于犬马,更应生辉。意思是真正的孝不是让母亲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这只是犬马的孝,真正的孝是让母亲感到儿女有出息,感到为有这样的儿女而骄傲。

我们要从懂孝行孝,应该及时地回报父母。不要等到父母已离你远去时,才后悔自己没有及时孝敬父母。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儿欲孝而亲不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与父母原是同一骨肉,虽然在人世的因缘际会里,各自成就着殊异的生命风姿,彩绘所依的素质却是同一,所以《吕氏春秋·精通篇》云: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也因此咬指心疼的感应,不是漫无依据的想象,不是虚幻无凭的神话,而是人人心中可以经历的悸动。我们对于亲子间的关系,也始终有这骨肉无间的体认,而不止于施恩、报恩的主客体的相对峙。

    而我们如何真正做到孝?

    孟子说过:“孝之大,莫过于尊亲。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这个色当然是指面色的色,脸色的色,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是尽孝。光有而无的尽孝不过是在履行一种无奈的义务,只非真正之孝啊!孔子说不要认为能养老就叫孝,他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在告你其实一个人孝不孝敬主要在态度上。一个有爱心的人,必生和气,有和气的人必生愉色,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相随心生,相随心感, 其实你的面色脸色是由你的内在造成的。没有爱心的人,怎么会有和气呢?没有和气的人,怎么会有愉色?没有愉色的人,怎么会有婉容呢!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孝当及时,或许我们没有像孝感动天,亲尝药汤,百里负米,卖身葬父,恣蚊饱血、刘霆背母求学等等那样,我们很普通,日子很平淡,而正是这平淡的生活考验着我们。努力吧,用真心对待养育自己无数春秋的父母,让他们感到儿女有出息,感到为有这样的儿女而骄傲。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